|
白光LED用Phosphor-in-Glass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 瑞, 王伯阳, 王 海
2017 Vol. 32 (4): 337345
摘要(
2231 )
HTML(
40)
PDF(652KB)(
2428
)
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Phosphor-in-Glass, PiG)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导热性和化学稳定性, 将有望替代传统白光LED产品中的有机树脂基荧光转换层, 同时解决散热、发光效率、品质、眩光、使用寿命等多项技术性难题, 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从发光性能、透明度、机械强度及批量化生产等方面分析了PiG材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科学问题, 并综述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包括制备方法(压片烧结法、熔体急冷法、涂膜烧结法)、材料组分设计和荧光粉层结构优化等, 从而全面阐述了高性能PiG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 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
|
GdI3:Ce晶体的生长及其闪烁性能研究
叶 乐,史 坚, 李焕英, 陈晓峰, 黄跃峰, 徐家跃, 任国浩
2017 Vol. 32 (4): 346350
摘要(
804 )
HTML(
5)
PDF(411KB)(
1182
)
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GdI3:2%Ce及无掺杂GdI3闪烁晶体, 得到ϕ15 mm×20 mm的晶体毛坯, 从中加工出尺寸分别为12 mm×10 mm×2.5 mm和11 mm×8 mm×2.5 mm的无包裹体、无开裂的晶体样品, 封装后检测该晶体光学性能。XRD分析结果表明: 掺杂晶体GdI3:2%Ce与无掺杂GdI3晶体结构相同。X射线激发发射(XEL)和紫外激发发射谱(PL)测试结果显示: GdI3:2%Ce晶体在450~700 nm有宽带发光峰, 发光峰位分别位于520 nm和550 nm, 对应于Ce3+的5d-4f跃迁发光。以550 nm为监控波长, 测得在紫外激发下存在三个激发峰, 分别位于262、335和440 nm。GdI3:2%Ce晶体在137Cs源伽马射线(662 keV) 激发下能量分辨率为3.4%, 通过高斯拟合得到的衰减时间为58±3 ns。研究表明, GdI3:2%Ce晶体是一种良好的伽马和中子探测材料,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纳米SiC及其催化特性
余洁意, 黄 昊, 高 见, 周 雷, 高 嵩, 董星龙, 全 燮
2017 Vol. 32 (4): 351356
摘要(
906 )
HTML(
5)
PDF(522KB)(
847
)
利用工业块体硅为硅源, CH4为碳源, 在含有H2和Ar混合气氛中,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SiC纳米粒子。CH4含量影响SiC纳米粒子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果显示: 产物中含有3C-SiC和6H-SiC两种物相, 而在CH4压力为0.005 MPa条件下制备的SiC纳米粒子还含有Si/SiC核壳结构。利用制备的SiC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 在恒光强下光电催化还原脱除2,4-二氯酚中的Cl原子。结果显示在-1.02 V偏压下光电催化180 min后, 对2,4-二氯酚的去除效率达92.5%, SiC纳米粒子的吸附效率为19.6%。因此, SiC纳米颗粒可取代贵金属, 作为低成本光电催化候选材料用于污水处理。
|
|
介孔RGO/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李翠霞, 金海泽, 杨志忠, 杨 轩, 董其铮, 厉婷婷
2017 Vol. 32 (4): 357364
摘要(
996 )
HTML(
15)
PDF(599KB)(
1075
)
采用溶胶-凝胶法, 以氧化石墨烯(GO)、钛酸四丁酯(TBT)为原料,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结构引导剂, 柠檬酸为水解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原位合成不同GO含量的介孔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GO/TiO2), 再经过紫外灯辐照还原获得介孔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RGO/TiO2)。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BET)、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 研究了RGO/TiO2的形貌、孔径分布情况, RGO的引入对光生电子-空穴对寿命、吸附性能、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在紫外光和太阳光条件下评价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并在紫外光条件下, 对催化剂进行了多次回收循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TiO2均匀地生长于RGO表面, RGO/TiO2为介孔材料; RGO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抑制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提高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7wt%RGO/TiO2显示出对甲基橙的最佳吸附效果; 5wt%RGO/TiO2对甲基橙具有最佳光催化效果和稳定的催化活性, 经过4次循环后, 紫外光照50 min, 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仍能达到首次降解效率的90%以上。
|
|
介孔TiO2/WO3空心球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喻 洋, 佟明兴, 何玉兰, 陈 辉, 高 静, 李国华
2017 Vol. 32 (4): 365371
摘要(
977 )
HTML(
13)
PDF(770KB)(
1096
)
以硫酸氧钛和偏钨酸铵为前驱体, 以柠檬酸作为络合剂, 采用喷雾干燥-高温煅烧两步法制备了介孔TiO2/WO3空心球复合材料。利用SEM、TEM、BET、XRD、UV-Vis DRS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微结构、比表面积、晶相组成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以亚甲基蓝为模拟降解物考察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为介孔空心球状结构, 球体分散好, 直径主要分布在1 μm左右; 球壁由纳米颗粒和空隙构成, 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 颗粒粒径不断增大, 空隙孔径不断增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TiO2与WO3复合后, 样品对光的吸收范围扩展到了可见光区域, 这有利于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 当前驱体中WO3含量为3mol%, 样品的煅烧温度为500℃时, 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性能: 对亚甲基蓝降解率可达99.1%, 而P25的降解率仅为29.5%。
|
|
原位氧化法制备Zn-Ni氢氧化物纳米片及其电荷存储特性研究
祁星耀, 周清锋, 崔芒伟, 杨永珍, 蒋海伟, 梁 伟, 康利涛
2017 Vol. 32 (4): 372378
摘要(
934 )
HTML(
4)
PDF(517KB)(
1100
)
通过简单、低成本的化学浴沉积法在泡沫镍上原位生成了Zn-Ni 氢氧化物(Zn-Ni double hydroxides)纳米片。SEM观察结果表明, Zn-Ni 氢氧化物纳米片均匀附着在泡沫镍表面, 形成均一的多孔纳米片阵列层。此外, 还有大量的Zn-Ni 氢氧化物纳米片聚集成多孔团聚体, 分布于泡沫镍骨架的空隙处, 从而获得较高的活性物质负载量(4.27 mg/cm2)。CV、CP和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 Zn-Ni 氢氧化物纳米片在2 mol/L KOH电解液中充放电电流密度1 A/g时, 比电容为746.2 F/g(面积电容为3.18 F/cm2); 3000次充放电循环后, 仍保持70.9%的初始比电容。
|
|
纳米结构LSCF-SDC复合阴极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机理研究
徐红梅, 张 华, 李 恒, 简耀永, 谢 武, 王一平, 徐铭泽
2017 Vol. 32 (4): 379385
摘要(
655 )
HTML(
3)
PDF(734KB)(
950
)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La0.6Sr0.4Co0.8Fe0.2O3-δ(LSCF)/Ce0.8Sm0.2O1.9(SDC)纳米复合阴极, 利用XRD、SEM对阴极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LSCF前驱体在800℃煅烧4 h后获得平均颗粒尺寸为50 nm的纯LSCF相。测试了在不同LSCF浸渍量及氧分压条件下阴极的阻抗谱, 研究了O2在LSCF/SDC复合阴极的还原机制及LSCF的浸渍量对复合阴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浸渍法制备的LSCF/SDC纳米复合阴极中, O2在阴极的还原反应涉及到O2在阴极表面的吸附与解离、O2-在阴极体内的传输及O2-在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之间的传输三个子过程, 其中O2-在阴极体内的传输为O2的还原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改变LSCF在阴极的浸渍量并没有改变O2-在复合阴极的反应机制, 阴极极化电阻随LSCF浸渍量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 浸渍相的体积分数为16.5%时, 阴极极化电阻最小。
|
|
石墨烯包覆分子筛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赵晓婵, 房 艳, 房春晖, 周永全, 戈海文, 朱发岩
2017 Vol. 32 (4): 386392
摘要(
637 )
HTML(
2)
PDF(831KB)(
1143
)
以4A分子筛(4A)和改进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凝胶(GO)为原料, 按一定质量比进行混合超声分散, 以混合分散液为前驱体煅烧制备了氧化还原石墨烯(RGO)包覆的三维复合4A/RGO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超级电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4A均匀地穿插在RGO片层中, 阻止了RGO片层之间相互堆积, 而RGO片层之间相互链接, 形成三维空间导电网络, 提高了复合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当GO与4A质量比为1:6时, 复合材料在4 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可达450 F/g, 在此电流密度下循环800次后, 其比容量保持率为85.7%, 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该4A/RGO复合电极材料超级电容性能优于纯4A或RGO, 可归因于4A和RGO之间的协同效应。
|
|
Fe-PPy-TsOH/C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的研究
李姝玲, 原鲜霞, 孔海川, 徐 进, 马紫峰
2017 Vol. 32 (4): 393399
摘要(
746 )
HTML(
7)
PDF(752KB)(
1372
)
氧电极催化剂是制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开发低价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PEMFCs来说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选择氮掺杂的碳载过渡金属(M-N/C)类催化剂为研究对象, 以铁盐作为金属前驱体, BP2000为碳源, 聚吡咯(PPy)为氮源, 对甲基苯磺酸(TsOH)为掺杂剂, 合成了非贵金属催化剂Fe-PPy-TsOH/C, 探究了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及钴原子的掺杂对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800℃制备的Fe-PPy-TsOH/C催化剂因结晶度高、颗粒大小适中且分布均匀而具有最佳的氧还原催化性能; 一定量的钴原子取代可以改善Fe-PPy-TsOH/C的氧还原催化性能, 当钴的掺杂量为33.33%时(铁钴原子比为2︰1), 催化剂的性能达到最优。
|
|
基于热应力分析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功能层优化设计
谢佳苗, 王峰会
2017 Vol. 32 (4): 400406
摘要(
720 )
HTML(
5)
PDF(551KB)(
1126
)
为了降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制备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 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在电池中引入功能梯度层可以有效减小电池各层之间材料参数的差异, 从而缓解各层之间的热失配应力。本研究将阳极功能层引入燃料电池中, 通过阳极功能层子层数目和非线性梯度成分指数n控制各子层材料属性的变化情况, 研究了燃料电池在800℃下的热应力分布。结果表明: 选取适当的指数n和阳极功能层的分层数目可以明显降低阳极层的最大拉应力和电解质层的最大压应力。
|
|
二元钒硼化物的反应合成及其放电性能
潘 宇, 路 新, 魏治国, 王国庆, 曲选辉
2017 Vol. 32 (4): 407412
摘要(
564 )
HTML(
2)
PDF(529KB)(
1035
)
以单质元素粉末为原料, 采用1500℃高温反应合成不同成分的钒硼化物粉末, 并以制备粉末为活性物质, Ni为导电剂, NH4HCO3为造孔剂,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多孔V-xB/Ni型(x=2/3~2)负极电极片, 探讨不同物相钒硼化物作为空气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高容量输出性能。结果表明, 当原料粉末中V:B原子比为1:1、1:2时, 可分别制得具有单一物相的VB和VB2化合物粉末, 当V:B=3:2时, 合成产物包含V3B2和少量VB相, 当V:B=2:3时, 合成产物为V2B3、V3B4和少量VB2三相混合。制备的V-xB/Ni型电极的孔隙率为60.25~61.75%, 放电容量为6129~7901 mAh, 比容量为2724~3511 mAh/g。V-xB/Ni型电极的放电性能随着B含量的增加明显提升, 所制备 V-2B/Ni型电极的放电性能最优, 其比容量为3512 mAh/g, 库伦效率为86.5%, 能量密度达到2504 Wh/kg。
|
|
磁控溅射法制备的CdS:Al薄膜的性质研究
王佛根, 陈蕴璐, 任胜强, 张家远, 武莉莉, 冯良桓
2017 Vol. 32 (4): 413417
摘要(
746 )
HTML(
5)
PDF(465KB)(
1016
)
采用Al和CdS双靶共溅射的方法, 调控Al和CdS源的沉积速率, 制备出不同Al掺杂浓度的CdS:Al薄膜。通过XRD、SEM、AFM、紫外-可见透射光谱分析、常温霍尔测试对CdS: Al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性质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 不同Al掺杂浓度的CdS:Al薄膜均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多晶薄膜, 并且在(002)方向择优生长。SEM和AFM结果表明, CdS:Al薄膜的表面均匀致密, 表面粗糙度随着Al掺杂浓度的增加略有增加。紫外-可见透射光谱分析表明, CdS:Al薄膜禁带宽度在2.42~2.46 eV 之间, 随着Al掺杂浓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小。常温霍尔测试结果证明, 掺Al对CdS薄膜的电学性质影响显著, 掺Al原子浓度3.8%以上的CdS薄膜, 载流子浓度增加了3个数量级, 电阻率下降了3个数量级。掺Al后的CdS薄膜n型更强, 有利于与CdTe形成更强的内建场, 从而提高太阳电池效率。用溅射方法制备的CdS:Al薄膜的性质适合用作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窗口层。
|
|
电解液组分对TiCP/Ti6Al4V复合材料微弧氧化膜耐蚀性及耐磨性影响
罗军明, 吴小红, 徐吉林
2017 Vol. 32 (4): 418424
摘要(
668 )
HTML(
3)
PDF(650KB)(
1494
)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 TiCP/Ti6Al4V 复合材料表面制备陶瓷膜。在NaAlO2和NaH2PO2两种溶液体系中通过添加不同添加剂 NaOH、C10H12CaNa2N2O8·4H2O和Na2SiO3, 研究电解液组分对陶瓷膜组织、耐蚀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NaH2PO2电解液体系中生成的膜层由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TiO2相组成, 而在NaAlO2体系中除了生成TiO2外, 还生成了Al2TiO5和γ-Al2O3。添加NaOH可以加快微弧氧化反应速率, 添加NaAlO2和Na2SiO3有利于提高膜层的硬度, NaH2PO2溶液体系中形成的膜层厚度是NaAlO2溶液体系的2~3倍。 在NaAlO2和NaH2PO2电解液体系中生成的膜层, 其耐腐蚀性能排序均为: Na2SiO3>C10H12CaNa2N2O8·4H2O>NaOH。在NaAlO2电解液体系中生成的膜层的耐磨性能排序为: Na2SiO3>NaOH>C10H12CaNa2N2O8·4H2O, 而在NaH2PO2电解液体系中生成的膜层的耐磨性能排序为: Na2SiO3>C10H12CaNa2N2O8·4H2O>NaOH。TiCP/Ti6Al4V复合材料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 耐磨性和耐蚀性均优于基体, 在NaH2PO2+Na2SiO3电解液中生成的微弧氧化膜的耐蚀性最好, 耐磨性也较好, 其腐蚀电流密度较钛基复合材料基体降低约2个数量级, 因此综合性能最好。
|
|
SiC/Al双连通复合装甲材料抗侵彻性能宏-微观跨尺度模拟
李国举, 范群波, 王扬卫, 史 然
2017 Vol. 32 (4): 425430
摘要(
797 )
HTML(
5)
PDF(613KB)(
879
)
SiC/Al双连通复合装甲材料所具有的复杂三维微结构特征对其宏观抗侵彻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建立了从宏观靶试模型中SiC/Al靶板的典型微区提取动态边界条件, 并作用于相应微观组织模型的跨尺度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SiC/Al靶板在抗侵彻过程中不同典型局部微区内的动态微结构损伤及失效过程。研究表明: 在弹着点正下方位置, 多个裂纹源萌生于两相界面处靠近陶瓷相一侧, 随后沿与弹道平行的方向扩展并形成轴向主裂纹; 在与弹体轴线呈45°位置, 裂纹除了在靠近界面处的陶瓷相一侧萌生外, 在陶瓷相内部也出现了与弹道方向垂直的多条水平裂纹, 界面裂纹与水平裂纹进一步扩展并桥连成多个锥形主裂纹。相关模拟方法为将来该类材料的微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
|
低温制备不锈钢表面含铜磷酸铝涂层及抗菌性能研究
王东微, 董英豪, 周 杰, 段 可, 鲁 雄, 汪建新, 冯 波, 屈树新, 翁 杰
2017 Vol. 32 (4): 431436
摘要(
621 )
HTML(
1)
PDF(468KB)(
1011
)
利用磷酸二氢铝的固化反应在316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不同含量Cu2+的磷酸铝涂层(Cu: Al=0.025、0.05、0.1)。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表明涂层材料可在≤250℃下固化, 主要固化产物为AlH2P3O10∙2H2O、AlPO4和Al8H12(P2O7)9。Cu2+加入后产生了含铜的新相Cu2P2O7。与大肠杆菌共培养12 h后各含Cu2+涂层表现出抗菌性, 且抗菌能力与Cu2+含量正相关; 接触24 h后, 所有含Cu2+涂层表面均无活菌检出。菌悬液中加入EDTA有效抑制了涂层抗菌活性, 表明涂层抗菌性能来自表面溶出的Cu2+。拉伸试验表明涂层结合强度在14.5~18.1 MPa范围。与无涂层的不锈钢相比, 涂覆涂层后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下降了2个数量级。
|
|
MBE技术蓝宝石衬底上生长VO2薄膜及其太赫兹和金属-绝缘体相变特性研究
孙洪君, 王敏焕, 边继明, 苗丽华, 章俞之, 骆英民
2017 Vol. 32 (4): 437442
摘要(
694 )
HTML(
8)
PDF(507KB)(
1078
)
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单晶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化学计量比二氧化钒(VO2)薄膜, 通过该技术实现薄膜厚度15~60 nm精确控制。对于优化条件下VO2薄膜, 实现了电阻率变化超过4个数量级的优异金属-绝缘体相变, 近似于之前报道高质量单晶VO2相变特性。特别是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了不同厚度的VO2薄膜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 VO2薄膜的厚度对其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特性有很大影响。因此, 为了获得更优的可靠性和重复性能, VO2薄膜的厚度必须得到精确控制。本研究结果对于下一步VO2基太赫兹器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氮掺杂对Ca2SiO4: Eu2+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的影响
陈海涛, 黄雪飞, 黄维刚
2017 Vol. 32 (4): 443448
摘要(
582 )
HTML(
8)
PDF(471KB)(
1007
)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掺杂对Ca2SiO4: Eu2+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的影响。研究发现: 氮原子在费米面附近提供了多个态, 从而使荧光粉的带隙宽度变窄, 并导致N2p到Eu4f的带间能量转移。由于围绕激活中心的氮离子的作用, Eu2+ 受到较强的电子云重叠和晶体场影响, 从而造成Eu4f和5d态的分裂。 因此, 氮掺杂Ca2SiO4: Eu2+的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 在220~470 nm波长范围内吸收更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