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芝(1965-), 女, 博士, 教授. E-mail:cuihongzhi1965@163.com
以Ti、B4C和Fe粉为原料, 采用等离子束加热反应合成TiB2-B4C-Fe3(C, B)复合材料, 并研究复合材料的物相、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 反应生成物相主要有TiB2、B4C以及Fe3(C, B)。由于等离子束的快速加热、冷却以及散热具有方向性, 板条状TiB2晶粒沿散热最快的方向生长, 与白色的Fe3(C, B)相间分布, 未反应的B4C被挤压在板条之间; 等离子束电流影响单位时间内输入试样的热量, 电流越大越有利于TiB2的长大, 但降低复合材料硬度。
TiB2-B4C-Fe3(C, B)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heating synthesis with Ti, B4C and Fe powders as raw materials. Effects of plasma current on phase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the final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composites are composed of TiB2, B4C and Fe3(C, B). Because of fast heating and cooling during the plasma heating synthesis and directional heat releasing, plate-like TiB2grains grow along the fastest heat releasing direction. TiB2 plates and white Fe3(C, B) are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while the unreacted B4C grains are packed into gaps. Plasma current affects the heat which inputted into the sample in unit time. Hence, increasing current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TiB2, but decrease the hardness of the composites.
二硼化钛(TiB2)是由共价键和金属键组成的密排六方晶格的化合物, 其熔点高、密度低、硬度高、耐磨性好, 耐化学腐蚀和抗熔融金属侵蚀的能力 强[ 1], 可用于航空、汽车、工模具等领域的喷嘴、耐高温耐磨损涂层、刀具、拉丝模等[ 2, 3, 4]。
目前国内外制备TiB2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2]、激光熔覆技术[ 3]、热压烧结(HPS)[ 4, 5]、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SHS)[ 6]、自反应喷射成形技术[ 7], 以及电场激活及压力辅助烧结法(FAPAS)[ 8]等。传统的反应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技术对时间及设备要求较高, 耗资巨大, 使TiB2陶瓷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等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能粒子束, 能量密度与激光束相接近, 其芯部温度可达到104K, 但是其发生装置比激光装置简单得多[ 9, 10], 工件表面不需要黑化处理, 对环境也无特殊要求。等离子束具有束流能量集中、效率高、无三废排放、应用方式灵活和加热范围大等特点,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高温加热源。
为了制备性能优异的硼化钛基金属陶瓷材料, 可以添加适宜的金属粘结剂, 金属相在烧结过程中熔化, 形成金属液相, 可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改善传质, 还可以填充孔隙, 这不仅能够密实材料、增加韧性[ 11], 而且能够改善二硼化钛的烧结性能, 金属Fe、Co、Ni液相与TiB2陶瓷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是首选的金属粘结剂[ 12]。傅正义等[ 13]使用Fe-Ni- Ti-Al作为助烧剂, 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了TiB2基金属陶瓷材料, 大大提高了其洛氏硬度和断裂韧性。Sanchez等[ 14]以Fe-Ni-Al为粘结相, 制备了TiB2基复合材料, 发现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并分析了金属体系对于裂纹在陶瓷内部扩展的桥接机制。Guo等[ 15]采用激光合金技术在钛合金上制备了TiB2/TiB/TiN x( x=1、0.3)/Ti复合材料涂层, 该涂层使钛合金的耐磨性和显微硬度得到了大幅提高。Yang[ 16]、Zou[ 17]等分别在Ti-B4C体系中添加Ni、Al, 获得了TiB2+ TiC+Ni(Al)复合材料。
通过添加B4C或其他的硼化物、碳化物等材料, 改善TiB2断裂韧性和烧结性能的研究引起了较多的重视。李长霞等[ 18]认为加入B4C可大大抑制TiB2晶粒的生长, 断裂韧性也随之大为提高。Wang等[ 19]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TiB2/B4C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弹性模量得到很大的改善。Fu等[ 20]在制备TiB2耐磨铸造硼钢时添加Fe2B, 提高了耐磨钢的抗拉强度、硬度以及冲击韧性。Wang等[ 21]采用PTA技术制备了含TiB2、FeB、Fe2B以及Fe3(C, B)的涂层, 该涂层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高耐磨强度。
本工作以Ti、B4C和Fe粉末为原料, 利用等离子加热合成工艺制备了TiB2-B4C-Fe3(C, B)复合材料, 并分析其物相、组织结构以及形成机理。
实验采用原料粉末为Ti粉(34~48 μm, ≥99.7%)、B4C粉(7~10 μm, ≥94%)和Fe粉(74~89 μm, ≥98.5%)。Ti粉颗粒比较圆整(图1(a)), B4C颗粒为不规则的多边形, 有明显的棱角(图1(b)); Fe粉颗粒比较粗大且形状不统一(图1(c))。
Ti、B4C和Fe粉末按照摩尔配比为3: 2: 2称量, 分别在50℃下烘干, 再用三维混合机混合6 h。取混合粉末装入钢制模具中, 单向加压成型, 压力为 85 MPa, 得到圆柱形粉末压坯, 尺寸为 φ 20 mm× 5 mm。采 用DGR-5型常压等离子处理设备(功率10 kW)对坯体进行多道次扫描加热, 等离子束电流为50、60和70 A, 扫描速度为10 mm/s, 压坯发生反应, 最终合成复合材料。
将部分反应产物研磨成粉末, 用于物相分析; 选择部分样品经过镶嵌、打磨、抛光后, 用氢氟酸腐蚀, 再用KYKY-2800B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XA-8230型电子探针(EPMA)分析样品的显微组织及成分分布; 利用FM-700, 型显微硬度计测试试样显微硬度, 载荷为100 gf 保压时间为15 s。
图2为 不同等离子束电流生成试样的XRD图谱, 从图2可以观察到, 反应产物主要有TiB2、B4C、Fe3(C, B), 同时含有极少量的FeB。等离子加热电流的改变没有影响物相种类, 但改变物相的相对含量, 随着电流增大, 物相TiB2的衍射峰明显增强, 而B4C衍射峰减弱, 这表明TiB2在复合材料中的相对含量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多, 而B4C则相反。
图3为试样的微观组织形貌, 由图3(a)~(c)可以观察到大量深灰色板条状组织, 板条长度约80~100 μm, 按照一定的位向分布排列, 板条之间有一定的小角度位向差; 在深灰色板条之间分布着灰白色组织, 呈断续块状和连续细条状。随着电流增大, 深灰色板条变宽, 宽度由10 μm增加到20 μm。深灰色板条和灰白色组织相间分布, 两者结合更加紧密, 灰白色组织像被挤压在深灰色组织之间。另外, 图3中还可以观察到一定量的黑色物相, 分布在深灰色板条状和灰白色块状相之间, 三者结合紧密。
对上述试样进行EDS成分分析, 成分点如图4。深灰色板状组织(A)主要成分为Ti、B, 结合XRD分析结果, 可以判断这种组织为TiB2; 黑色无规则组织(B)中主要成分B、C, 结合XRD分析结果可判定其为B4C。白色组织(C)主要包含B、Fe和C元素, 根据XRD分析可以推断此相为Fe3(C, B), 明显可见各相之间结合良好, 在接合处没有孔隙。
表1为不同等离子束电流加热合成试样中各物相的显微硬度, 等离子电流为70 A、60 A和50 A时TiB2相的显微硬度分别为2179.36 HV、2562.44 HV和2684.76 HV, 显微硬度随电流的增大而降低。等离子电流为70 A时生成的TiB2板条明显比60 A和50 A时生成的TiB2组织粗大(图3)。这是因为在扫描速度一定时, 电流越大, 单位时间内输入试样的热量越多, 反应物坯体的熔化及生成物相的生长越充分, 冷却凝固时TiB2形核生长为较粗大的晶粒, 显微硬度相对较低。反之电流越小, 单位时间内输入坯体的热量越少, 坯体中的熔化区及热影响区减少。等离子扫描过后, 坯体冷却速度快, TiB2形核长大成为细小的晶粒, 显微硬度较高。
等离子加热Ti、B4C和Fe粉压坯时, 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1) |
(2) |
(3) |
等离子束温度高达10000 K, 坯体内加热区瞬间反应、熔化, 等离子束移走后, 坯体随即冷却凝固。图5为等离子加热反应及微观组织形成过程示意图。在Ti、B4C和Fe粉末组成的坯体中(见图5(a)), Fe, Ti熔点低, 首先熔化, 见图5(b)。因此在反应开始即有Fe、Ti液相分布在B4C颗粒周围, 随着等离子束的持续加热, B4C颗粒由表层逐步分解并部分熔化, 分解出活性原子[B]和[C][ 22]。在上述反应中, 反应(2)即Ti与B的反应驱动力最大, TiB2将优先生成, 且因TiB2熔点(3193K)高于B4C和Fe3(C, B), 冷却时TiB2最先在未分解的B4C表层以及Fe、Ti液体中的杂质处形核, 并沿着散热最快的方向生长, 见图5(c, d)。
TiB2晶体的形态种类较多, 有正六方体、六棱柱体和棒条状[ 23]。本研究生成的TiB2呈板条状, 且具有一定的位向, 形态类似于沿着TiB2六方晶格上的 c轴(柱状轴)方向延伸[ 24]。
在冷却速度相同时, TiB2颗粒的尺寸、形态与生长空间和Ti、B源是否充分有关[ 23]。等离子扫描加热时, TiB2晶核处于Ti和B4C的包围中, 充足的Ti源和B4C随时分解提供的B源, 有利于TiB2晶粒沿着散热最快的方向迅速长大。随着TiB2晶粒的长大, 剩余的B4C被推挤在TiB2板条之间, 如图5(e)。因为等离子束的快速扫描加热与冷却, 对TiB2的形成提供很大的过冷度和极高的形核率, 故TiB2迅速生长成为细长的板条状。
由于板状TiB2的显露面为柱面{10
实验采用的Fe、Ti、B4C粉末摩尔配比为3: 2: 2, 相对于Ti、B源相对充足, 因此所有的Ti都用于合成TiB2。B4C的熔点为2743 K, 在3290~2743 K冷却温度区间, B4C继续向Fe溶液中提供B源和C源。根据文献[ 27], 在研究Fe-B-C体系中, B/C不同摩尔配比影响合金相的组成, 当B/C摩尔配比小于1时合成共晶相为Fe3(C, B)而非Fe2(B, C)。同时Fe与B、C的反应驱动力相对差别不大, 且液相中的C源比较充足, 因此合金凝固时合成Fe3C, 而B又置换出一部分C固溶在Fe3C中形成Fe3(C, B)。随着TiB2沿着散热最快的方向聚集、生长, Fe3(C, B)只能在TiB2板条之间的空间生长; 而未分解的B4C颗粒因在高温下具有一定的塑性, 因为Fe3(C, B)和TiB2而被挤压, 最终与Fe3(C, B)一起分布在TiB2板条之间。B4C的存在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韧性[ 19]。图3(a)、3(b)中灰色板状的TiB2聚集区中未看出细小的板状TiB2, 可能是因为在较小的等离子电流加热时, TiB2未及长大, 低倍下难以观察到。
1) 以Ti、B4C和Fe粉为原料, 在等离子束流扫描加热作用下发生合成TiB2-B4C-Fe3(C, B)复合材料的反应, 反应产物中的主要物相TiB2、B4C, 以及Fe3(C, B), 同时含有极少量的FeB。
2) 由于等离子束的快速加热、冷却造成的极大过冷度及散热的方向性, 使得TiB2 基复合材料中TiB2的分布呈现相互平行的板条状。TiB2板条由成束状或者一定位向差的针叶细小TiB2晶粒堆积组成。Fe3(C, B)相与TiB2板条相间分布, 未分解的B4C颗粒被挤压在TiB2和Fe3(C, B)白色相之间, 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致密度。
3) 等离子束电流影响单位时间内输入试样的热量, 电流越大, 反应物坯体的熔化及生成物相的生长都越充分, 冷却凝固时TiB2针叶以及由针叶堆积而形成的板条越发达; 反之电流越小, 组织越细小, 硬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