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燕(1986-), 女, 博士研究生. E-mail:wuxiaoyan1_2006@126.com
以硝酸铁和硝酸钴为原料, 柠檬酸为络合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高红外辐射性能的钴铁氧体, 并考察初始混合溶液pH (pH=1、3、5、7)对CoFe2O4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TG/DSC、XRD、SEM、BET和红外发射率测试等对CoFe2O4的形成过程、结构、形貌以及红外辐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不同pH的初始混合溶液所得干凝胶均具有自蔓延燃烧特性, 经600℃煅烧后得到无杂质的尖晶石型CoFe2O4粉体。研究发现, 初始混合溶液的最佳pH为5, 此时样品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最高(0.92), 形成以介孔为主的孔结构, 比表面积为65.44 m2/g。
Cobalt ferrite powders with excellent infrared radiation property were synthesized
红外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 同时也可用作替代传统一次能源的新型能源。红外辐射被物质吸收后可促进物质内部质点振动、转动等热运动而产生较强的热效应, 因此红外辐射材料是一类具有光热转换功能的环境友好型节能材料, 在节能、环保、军事、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2, 3, 4]。尖晶石材料具备优良的磁学性能[ 5, 6]和较高的红外辐射性能。尖晶石结构通式为AB2O4, 其中A是指位于四个O2-包围之中的正离子, 形成[AO4]四面体; B是指位于六面体包围之中的正离子, 形成[BO6]八面体, A、B位置上既可以是三价离子也可以是二价离子[ 7]。Tian等[ 8]从对称性与群论的关系出发, 利用群的不可约表示理论得出了在红外辐射陶瓷中尖晶石结构材料相比于其他晶体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红外发射率。Zhang等[ 9]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1250℃)制备并研究了尖晶石型Co-Zn铁氧体的红外辐射性能, 红外发射率在8~14 μm波段可达0.91。尖晶石型铁氧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温固相合成法[ 10]、溶胶-凝胶法[ 11, 12]、水热法[ 13]以及共沉淀法[ 14, 15]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铁氧体可严格控制化学计量比、降低烧结温度, 具有产物纯度高、制备过程能耗低等优点。
本工作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型CoFe2O4粉体, 以柠檬酸做络合剂, 利用干凝胶自燃烧特性, 通过低温烧结获得具有高红外辐射性能的CoFe2O4粉体, 并讨论制备过程中初始混合溶液pH对CoFe2O4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
原料: 硝酸铁(Fe(NO3)3·9H2O), 硝酸钴(Co(NO3)2·6H2O)和柠檬酸(C6H8O7), 均为分析纯。CoO与Fe2O3按物质的量比为1:1溶于少量去离子水中进行混合[ 16], 待完全溶解后加入柠檬酸, 并不断搅拌, 柠檬酸与总的金属离子摩尔比为1:1。制备相同的四份溶液, 滴加适量氨水(NH3·H2O), 分别调节初始混合溶液pH至1、3、5和7。不同pH的初始混合溶液分别在80℃水浴中不断搅拌直至得到棕红色凝胶, 然后置于120℃烘箱中干燥, 直至形成干凝胶(Pd1、Pd3、Pd5和Pd7)。用酒精灯在干凝胶任意一处引燃后, 燃烧反应快速扩散, 直至干凝胶燃烧完全, 相应得到自燃烧粉末(Pas1、Pas3、Pas5和Pas7)。自燃烧产物在600℃煅烧, 保温2 h后随炉自然冷却, 得到黑色粉末状烧结产物(P1、P3、P5和P7)。
用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的TGA/DSC热分析仪对干凝胶进行热分析, 升温速率10 ℃/min, 温度范围50~700℃。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的FTS6000红外光谱仪对干凝胶和自燃烧产物进行分析, 测定波数范围400~4000 cm-1。用日本Rigaku公司的D/Max-2500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烧结产物的晶型。用日本日立公司的S-35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烧结产物表观形貌。用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ASAP 2020/Tristar 3000 综合吸附仪测定烧结产物的比表面积。
烧结产物的红外辐射性能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5D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 4]。测试样品(粉末)经干压固定在金属圆片(φ20 mm)上, 圆片于黑体炉(光谱仪附件)中加热至300℃测定其法向红外发射率, 测试范围8~14 μm。
图1为干凝胶(Pd1、Pd3、Pd5和Pd7)及其自燃烧粉末(Pas1、Pas3、Pas5和Pas7)的红外谱图。从图1(a)中可见在3610、1650 和1380 cm-1处有吸收峰, 它们分别对应着O-H基团、羧基以及
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氧气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 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量[ 19], 使干凝胶中金属离子形成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oFe2O4粉末。
图2为由不同pH初始混合溶液所得干凝胶(Pd1、Pd3、Pd5和Pd7)的TG/DSC曲线。干凝胶Pd1的DSC曲线在349℃处有明显放热峰, Pd3、Pd5和Pd7的DSC曲线均有两处明显的放热峰, 分别出现在210℃和390℃附近。由于柠檬酸盐热分解温度约为400℃[ 22], 所以干凝胶具有自燃烧特性。Pd3、Pd5和Pd7在390℃附近出现的放热峰是剩余柠檬酸盐分解产生。干凝胶在自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并伴随大量气体产生。从图2中TG曲线可见, 当温度高于600℃时, 测试样品质量恒定, 这说明此时有机物已燃烧完全。
图3为烧结产物(P1, P3, P5和P7)的XRD图谱。从图3中可见, 由不同pH初始混合溶液得到的最终产物为尖晶石结构的CoFe2O4粉体, 其中(111)、(220)、(311)、(222)、(400)、(422)、(511)和(440)晶面分别对应于CoFe2O4特征峰(JCPDS: 22-1086), 且无杂相存在。从峰型上看, 衍射峰的背底浅且峰型尖锐, 烧结产物的结晶状况良好。
通过实验观察可知,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oFe2O4时, 干凝胶具有自燃烧特性。由图2中TG曲线可以看出, 干凝胶在自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并伴随大量气体释放。初始混合溶液pH不同直接影响干凝胶中
图5为不同pH初始混合溶液所得烧结产物(P1, P3, P5和P7)的比表面积, 产物比表面积包含微孔面积与介孔面积。从图5可见, 烧结产物比表面积随初始混合溶液pH的增大(pH=1~5)而增加, 其中P5的比表面积最大(65.44 m2/g), 相对于P1的比表面积增加了614.41 %; 当初始混合溶液pH增加至7时, 所得烧结产物P7的比表面积与P5的比表面积相比减少了86.97 %。随初始混合溶液pH的变化, 微孔面积变化不大, 介孔面积变化显著, 且当初始混合溶液pH=5时, 所得烧结产物P5有最大的介孔面积(56.00 m2/g)。从微孔与介孔面积的变化还可以看出, 烧结产物P1、P3和P7以微孔面积为主, 而P5的介孔面积(56.00 m2/g)远大于微孔面积(9.44 m2/g)。由BET分析可知, 烧结产物P5具有良好的孔结构, 并与SEM结果一致。
图6为烧结产物(P1, P3, P5和P7)孔结构形成的示意图。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oFe2O4时, 不同pH的初始混合溶液所得干凝胶(Pd1、Pd3、Pd5和Pd7)在自燃烧过程中的不同, 体现在硝酸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量以及燃烧过程的激烈程度方面[ 23]。如图6所示, 干凝胶Pd1中硝酸铵分解时产生的气体不足以形成明显的孔隙, 烧结产物P1中以微孔为主; Pd3中硝酸铵的量较Pd1有所增加, P3中产生的孔仍以微孔为主; Pd5在自燃烧过程释放适量气体使得P5形成明显的孔结构; Pd7中硝酸铵分解, 大量气体短时间内释放, 使得P7中颗粒团聚, 无法形成连续的孔结构。
红外发射率是考察材料红外辐射性能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考察了材料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 24, 25, 26, 27]。烧结产物的红外发射率如图7所示。由图7可见, 当初始混合溶液pH由1增加至5时, 所得烧结产物的红外发射率从0.88(P1)增加至0.92(P5); 当初始混合溶液pH继续增加至7时, 所得烧结产物(P7)的红外发射率降低了3.26%。由此可以看出, 烧结产物的红外发射率与初始混合溶液pH呈非线性关系, 当初始混合溶液pH为5时, 所得烧结产物P5的红外发射率最高, 其值为0.92。
由实验结果表明, 烧结产物(P1, P3, P5和P7)的红外发射率与其比表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同, P5具有最高发射率的同时还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对于红外辐射而言, 需要一个具有一定面积的辐射源向外辐射能量。从微观角度上看, 每个单位面积可认为是一个红外辐射源, 孔丰富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即较多的辐射源。当组分一定的红外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时, 会有较多的辐射源向外进行红外辐射, 从宏观上经测试可得到更好的红外辐射性能。根据欧阳德刚等的研究[ 28], 材料在5 μm以上波段的红外辐射主要源于二声子或多声子组合辐射。本实验合成的样品为无杂质的CoFe2O4粉体, 不存在晶格畸变等原因增强二声子或多声子组合辐射。因此, 合成过程中初始混合溶液pH影响最终样品的比表面积, 而比表面积较大的样品在微观角度上具有较多的红外辐射源, 从而具有较好的红外辐射性能。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钴铁氧体, 以硝酸铁和硝酸钴为原材料, 柠檬酸为络合剂, 通过滴加氨水调节初始混合溶液pH, 所得干凝胶具有自燃烧特性。自燃烧粉末经600℃煅烧2 h, 均可得到纯净的CoFe2O4粉体。
2) CoFe2O4粉体的红外辐射率与制备过程中初始混合溶液pH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 且与产物比表面积随初始混合溶液pH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同。初始混合溶液pH影响CoFe2O4粉体孔结构的形成。
3) 当初始混合溶液pH为5时, 所得CoFe2O4粉体在8~14 μm波段红外发射率最高(0.92), 并形成以介孔为主的孔结构, 比表面积为65.44 m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