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营(1980-), 女, 博士. E-mail:mazhanying@163.com
采用双层包裹-夹层去除法合成了SiO2-void-TiO2中空核壳微球, 通过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对SiO2-void-TiO2微球表面进行部分修饰, 制得了双亲性
SiO2-void-TiO2core-shell microspher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TiO2电极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氧化还原性于1972年被发现之后, 采用TiO2作为催化剂分解有机物的探索已有大量报道[ 1, 2]。但作为纳米常规悬浮相体系TiO2存在使用后易失活、难回收等缺点。为此, 人们尝试将TiO2负载在玻璃珠[ 3]和蒙脱土[ 4]等载体上制成负载型光催化剂, 但因所用的载体比表面积较小, 极大地降低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也有研究者将TiO2沉积于磁性载体(Fe3O4、NiFe2O4等)上[ 5], 利用磁性分离技术虽然解决了催化剂的回收问题, 但磁性载体却削弱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在TiO2表面部分接枝有机疏水基团, 制成双亲性界面光催化剂可悬浮在水/空气界面上接收光源的垂直照射, 进而发生光催化反应, 这类催化剂由于悬浮在界面而便于简单回收。然而, 若在催化剂表面直接接枝疏水基团会因催化剂催化的无选择性, 将本身表面接枝的疏水基团降解, 导致催化剂沉入溶液底部, 引起催化剂失活、回收困难和二次污染。为解决这类问题, 本实验室[ 6]和其它研究者[ 7]曾报道采用具有光化学惰性的SiO2、ZrO2作为中间过渡层制备成中空核壳结构的双亲性界面光催化剂, 以削弱TiO2对疏水基团的光降解作用, 不过该技术很难在催化剂表面完全包覆完整的多孔中空壳层, 使得最终制备的样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中空核壳结构, 因此结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采用双层包裹-夹层去除法制备了SiO2- void-TiO2中空型核壳微球, 再在SiO2-void-TiO2表面部分接枝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DMS), 制备了 w/ o-SiO2-void-TiO2双亲性界面光催化剂, 并对其结构及双亲性进行了表征分析, 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模拟环境污染物, 评价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由于纳米TiO2颗粒(北京德科岛金科技有限公司)尺寸小, 其表面容易出现杂质吸附。为了除去表面吸附的杂质并增加其表面的羟基密度和氢离子密度, 本实验对纳米TiO2微粒进行了如下预处理: 将5.0 g TiO2在100 mL 3 mol/L HNO3中于60 ℃搅拌12 h。然后将其在100 mL 3 mol/L HCl中120 ℃回流6 h。离心分离, 水洗至悬浊液pH为5 ~ 6, 超声数小时后, 得到稳定的TiO2悬浊液备用。
SiO2-void-TiO2核壳微球采用双层包裹-夹层去除法合成。整个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在TiO2微粒表面包覆聚糠醛(PFD)。取50 mL上述TiO2悬浊液, 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超声30 min, 形成悬浊液A; 将6 mL糠醛(FD)溶解在一定体积的二甲苯中, 形成溶液B; 将悬浊液A缓慢加入溶液B中, 加入适量过硫酸铵(APS), 反应24 h后, 过滤, 水洗, 真空干燥, 得到PFD-TiO2样品。2)采用改进的Stöber法在PFD- TiO2纳米粒子表面包裹SiO2。称取0.2 g TiO2-PFD 加入到35 mL含1.25 mL 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和3 mL硅酸乙酯(TEOS)的无水乙醇溶液中, 磁力搅拌使其分散均匀后, 依次加入2.5 mL 浓氨水和5 mL水。反应一定时间后, 过滤, 水洗、烘干, 即得SiO2-PFD-TiO2样品。其它条件不变, 仅改变TEOS的加入量, 得到不同壳层厚度的SiO2-PFD-TiO2样品。3)热处理去除夹层PFD。将SiO2-PFD-TiO2于空气气氛中600℃热处理 2 h, 得到SiO2-void-TiO2中空核壳微球。
称取0.5 g SiO2-void-TiO2加少量水使其润湿而团聚, 再将其分散在10 mL 含0.5 mL ODMS的二甲苯溶液中, 磁力搅拌2 h, 抽滤, 分别用二甲苯、丙酮洗涤数次, 以除去未反应的硅烷偶联剂, 烘干, 得到 w/ o-SiO2-void-TiO2 双亲性核壳微球( w表示亲水性, o表示亲油性)。
光催化反应在自制圆筒形反应器中进行[ 8]。移取100 mL MB溶液(10 mg/L)于石英试管中, 加入100 mg催化剂, 首先避光吸附20 min, 然后开启高压汞灯(125 W), 通冷却水, 每隔20 min取样, 过滤去除催化剂,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降解液在最大吸收波长(664 nm)处的吸光度, 通过工作曲线计算降解液中被降解物的浓度, 根据下式计算降解率 η:
其中, ct、 c0分别为反应时间为 t时及初始的MB溶液浓度。
2.1.1 纯TiO2、PFD-TiO2、SiO2-void-TiO2和 w/ o- SiO2-void-TiO2微粒的微观形貌观察
图1为纯TiO2、PFD-TiO2、SiO2-void-TiO2和 w/ o-SiO2-void-TiO2微粒的TEM照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 纯TiO2(图1(a))以及PFD-TiO2(图1(b))微粒均为无规则形貌, 颗粒之间均有一定的团聚现象, 尺寸均分布在 20~30 nm 之间。SiO2-void-TiO2(图1(c))和 w/ o-SiO2-void-TiO2(图1(d))微粒的尺寸有所增大, 约为200 nm左右, 呈规整的球形形貌。且体系中不存在分相的无规则颗粒, 也未发现微细附着现象, 在核与壳之间保留有清晰的纳米空间层, 这是由于通过热处理去除中间夹层PFD后留下空隙层所致。该空隙层的存在有利于光催化反应中MB分子与内核TiO2之间进行传质[ 9]。
2.1.2 TEOS用量对SiO2-void-TiO2微粒微观形貌的影响
图2为加入不同量TEOS时得到的SiO2-void-TiO2微粒的TEM照片。当TEOS加入量为1 mL时(图2(a)), TiO2微粒表面没有被完全包覆, 这可能是由于TEOS加入量过少, 生成的SiO2量不足以完全连续包覆TiO2; 当TEOS加入量为3 mL或5 mL时(图2(b)、(c)), 所有的TiO2纳米粒子均不同程度地被SiO2包覆, 几乎没有发现未被包覆的TiO2, 且后续热分解去除夹层PFD时产生的气体逸出时未使壳层塌陷, 即在本实验条件下, TEOS加入量为3或5 mL时, 所得SiO2-void-TiO2微粒具有中空型核壳结构。
图3为SiO2-void-TiO2(a)和 w/ o-SiO2-void-TiO2
(b)微粒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以及BJH孔径分布图(内置图)。可以看出, 图3(a)中, SiO2-void-TiO2的吸附-脱附等温线类似于Ⅳ型, 在相对压力 P/ P0=0.4~0.9范围内出现明显的毛细凝聚现象, 等温线发生显著突跃, 伴有H2型的回滞环, 说明SiO2-void-TiO2样品具有“墨水瓶”状孔道[ 10]。本实验中, 孔结构的形成可能是因为, 在PFD-TiO2表面包覆SiO2时, 使用了TEOS和OTS作为硅源, 所以SiO2壳层上会有来自OTS的长链有机基团, 在随后的热处理除去夹层PFD时, OTS上的有机长链也被热分解去除, 从而在SiO2-void-TiO2微球的壳层上会留有长链有机基团的痕迹, 即在SiO2壳层上留下孔道[ 11]。此外, 热处理去除夹层PFD时产生的气体在逸出时也可能会使壳层留下孔道。这些孔道结构的存在有利于反应体系中的MB分子向TiO2内核扩散、传质、吸附, 进而在其表面活性位发生光催化反应。与图3(a)相比, 图3(b)中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中回滞环不明显, 可能是由于表面部分接枝ODMS时, 部分微孔被堵塞所致, 但从孔径分布图中依然可以发现 w/ o-SiO2-void-TiO2样品中有孔结构存在。
图4为纯TiO2、SiO2-void-TiO2和 w/ o-SiO2-void- TiO2的XRD图谱。由图可知, 纯TiO2呈锐钛矿型结构, 峰形尖锐, 说明结晶完整。SiO2-void-TiO2 和 w/ o-SiO2-void-TiO2核壳微球的XRD图谱中在2 θ为20°附近出现了一个小包峰, 这对应于无定型SiO2的衍射峰。其余峰则与纯TiO2的特征峰一致。与纯TiO2的衍射峰相比, SiO2-void-TiO2 和 w/ o-SiO2- void-TiO2核壳微球中TiO2衍射峰的强度都明显减弱, 这是由于TiO2表面被包覆所致。这些结果与本课题组之前在TiO2和有机疏水基团间引入隔离层SiO2的XRD图谱近似[ 6]。
图5为PFD-TiO2(a)、SiO2-PFD-TiO2(b)、SiO2- void-TiO2(c)和 w/ o-SiO2-void-TiO2(d)微粒的红外光谱图, 四幅图中在3750~3200 cm-1范围均有大包峰出现, 归属于表面羟基与吸附水的特征峰, 说明四种微粒表面都有亲水性的-OH存在。图5(a)中,1618.93 cm-1附近的强吸收峰为五元杂环碳碳双键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或者为表面吸附水的特征峰或者二者都有, 1400 cm-1附近的吸收峰可能与TiO2和糠醛高分子链上的极性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12], 1125 cm-1附近的弱吸收峰为五元杂环结构中碳氧 =C-O-=基团的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 13]。
图5(b)中, 在1088 cm-1附近的强吸收峰对应于Si-O-Si键的振动吸收峰, 956 cm-1附近的肩峰归属于Si-O-C 键的振动吸收峰; 为改善TiO2-PFD与SiO2的界面亲和力, 实验中, 加入TEOS时, 引入了硅烷偶联剂OTS, 因此在2934 cm-1附近出现了对应于OTS长链上C-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与谱线图5(b)相比, 图5(c)中位于956 cm-1和2934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 说明873 K温度下将SiO2-PFD-TiO2热处理2 h后, 破坏了Si-O-C键, 以及OTS和PFD也被完全热分解。
图5(d)中在2925、2856和1463 cm-1附近出现了新的吸收峰, 这归属于饱和C-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以及弯曲振动吸收峰, 说明在SiO2-void-TiO2微粒表面引入了疏水性的硅烷基团; 从而使改性后的SiO2-void-TiO2微粒表面同时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
纯TiO2纳米微粒、SiO2-void-i2以及 w/ o-SiO2-void-i2核壳微球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图6)显示, SiO2-void-TiO2和 w/ o-SiO2-void- TiO2核壳微球具有与纯TiO2微粒相似的吸收曲线, 吸收强度略有减弱, 这说明在TiO2微粒表面包覆的SiO2壳层较薄且含量较少。
样品的双亲性测试采用文献[ 6, 14]所述的方法。图7显示了二甲苯/水以及水/氯仿两相界面下样品所处的位置。由图可知, 未经改性的SiO2-void-TiO2在二甲苯/水体系及水/氯仿体系中均处于水相 (图7A, D), 表现为亲水性。而经ODMS改性后得到的 w/ o-SiO2-void-TiO2样品在二甲苯/水及水/氯仿体系中都分布于两相的相界面处(图7B, C), 表现为界面双亲性。
如图8所示,SiO2-void-TiO2核壳微球的合成采用双层包裹-夹层去除法合成, 即在TiO2核粒子表面依次包覆高分子PFD和SiO2, 然后通过高温热处理将中间层高分子去除, 从而在TiO2核和SiO2壳层之间留下纳米空间层。本合成过程中包覆SiO2壳层时, 使用了TEOS和OTS作为硅源, SiO2壳层上会有来自OTS的长链有机基团, 在随后的热处理去除夹层PFD时, 长链有机基团也被热分解去除, 从而在SiO2-void-TiO2微球的壳层上会留有长链有机基团的印迹, 即在SiO2壳层上留下孔道; 此外, 热处理去除夹层PFD产生的气体在逸出时也会在壳层留下孔结构。
核壳微球的改性过程与本实验室之前发表的方法[ 6]相同, 即首先在SiO2-void-TiO2样品中加入少量水使SiO2-void-TiO2粒子聚集形成聚集体, 当向其中加入含ODMS的二甲苯溶液时, 在聚集体SiO2- void-TiO2外表面的羟基与ODMS反应表现出亲油性; 聚集体内部与水接触部分的表面由于未与ODMS接触, 而呈现出原有表面羟基的亲水性。因此, 改性后的 w/ o-SiO2-void-TiO2粒子表面同时存在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即表现出双亲性。
图9为纯TiO2、SiO2-PFD-TiO2、SiO2-void-TiO2以及 w/ o-SiO2-void-TiO2在紫外光照射下对MB的降解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图。紫外光照射下, SiO2-PFD-TiO2对MB几乎没有表现出光催化活性, 这是因为外层被PFD和SiO2连续包覆后, 减弱了TiO2对紫外光的吸收, 因而阻碍了光催化反应的进行。而在相同条件下, 反应180 min时纯TiO2、SiO2- void-TiO2以及 w/ o-SiO2-void-TiO2对MB却有显著的催化降解活性, 其降解率分别为80.0%、89.4%和83.8%。这说明壳层SiO2以及表面部分接枝的硅烷偶联剂ODMS 并不会影响TiO2光催化活性的发挥。SiO2-void-TiO2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可归因于TiO2核与SiO2壳层之间有纳米空间层存在, 该纳米空间层的存在为TiO2降解MB分子提供了反应场所; 孔 径分布图(图3)显示SiO2-void-TiO2以及 w/ o-SiO2-void-TiO2样品均有介孔存在, 利于反应体系中的MB分子向TiO2内核扩散、传质、吸附, 进而可在其表面活性点发生光催化反应; 另外, 这些表面孔道的存在也利于光催化降解产物从TiO2内核表面脱附, 利于光催化性能的发挥[ 15]。
与SiO2-void-TiO2相比, w/ o-SiO2-void-TiO2的光催化活性略有降低可能是因为, SiO2-void-TiO2表面接枝的部分疏水基团会覆盖部分活性中心, 从而在反应时使溶液中产生的活性基团减少, 光催化性能随之降低。尽管 w/ o-SiO2-void-TiO2的光催化活性与SiO2-void-TiO2相比略有降低, 但由于它处于界面上可以快速实现固液分离, 不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相比之下, 纯TiO2以及未改性的SiO2- void-TiO2光催化剂由于回收困难、使用成本高而难以广泛应用。
本研究采用双层包裹-夹层去除法成功合成了SiO2-void-TiO2核壳微球, 并在其表面实现部分接枝硅烷偶联剂ODMS, 合成了 w/ o-SiO2-void-TiO2双亲性核壳微球, 可将其用作光催化剂有效降解MB染料。 w/ o-SiO2-void-TiO2光催化剂可以悬浮于两相界面, SiO2壳层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有机疏水基团不被TiO2光催化降解, 从而使得 w/ o-SiO2- void-TiO2具有优良的界面光稳定性。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w/ o-SiO2-void-TiO2与SiO2-void-TiO2对MB均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相比之下, w/ o-SiO2-void-TiO2由于可以稳定悬浮在界面上而便于实现固液分离, 不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因而在环境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将会展现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