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旸(1983−), 男, 博士研究生. E-mail:chenyang@mail.sdu.edu.cn
实验以高含氢硅油(H-PSO)为原料, 在石墨材料表面制备SiC晶须, 利用“正交试验法”以结晶率为指标, 研究热处理温度(
SiC whiskers were prepared on graphite matrix using common and low-cost hydrogen silicone oil (H-PSO) as raw material,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growth of SiC whisker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crystallization fraction using orthogonal test method. The process parameters include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
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热稳定性、抗辐射性等优异性能, 并且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机械性能[ 1], 使其在航空航天及民用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碳材料在高温氧化环境下的氧化失效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2, 3, 4]。陶瓷涂层能够提高碳材料的抗氧化性能, 并能显著改善材料的耐腐蚀和耐冲击性能[ 5, 6], 因此通过陶瓷涂层对碳材料进行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陶瓷涂层与基体的热膨胀差异会导致涂层的开裂比较严重, 因此可以在基体表层涂覆多孔层来缓冲应力集中, 使基体和涂层之间达到良好的相容性[ 7]。本课题组将SiC晶须作为多孔层应用于涂层,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8, 9]。制备SiC晶须的方法很多, 如含碳、硅的天然材料的热解[ 10, 11, 12, 13]、活性碳法[ 14]、化学气相沉积(CVD)[ 15]、碳纳米管形状记忆合成[ 16, 17]等。然而上述方法难以兼顾低成本和免提纯, 不能够直接应用于涂层的后续制备。因此, 如何在碳材料表面低成本制备高质量SiC晶须层, 并且不需要提纯就可以直接应用, 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本工作选用价格极低的高含氢硅油(H-PSO)作为原料, 通过交联、粉化、包埋烧结在碳材料表面制备了一层SiC晶须层, 以“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保护性气氛流量和基体孔隙率等四个因素对SiC晶须结晶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SiC晶须形貌及结构特点。
实验选用三种石墨材料作为基体(山东伟基碳材料有限公司供, 型号分别为G330、G347、G458), 经切割(10 mm×10 mm×10 mm)、打磨、超声清洗, 烘干备用。SiC晶须层的制备是以HPSO(济南鲁利化工有限公司, 含氢1.4wt%)为先驱体, 在H2PtCl6·6H2O(济南鲁利化工有限公司, 分析纯)的催化下交联, 经制粉、过筛、包埋基体、高温烧结而成。具体操作如下: 将HPSO置于烧杯中, 滴加适量氯铂酸/乙醇(浓度1wt%)溶液, 用磁力搅拌器常温搅拌30 min, 静置交联, 将交联产物经过制粉、过筛后备用。用所制得的交联粉末包埋石墨基体, 在管式裂解炉中高纯氩气(纯度99.999%)保护下进行高温处理。
本实验取热处理温度( T)、保温时间( t)、氩气流量( f)和基体孔隙率( P)等四个因素的三水平变量进行正交试验, 选用 L(3*)型正交表设计实验, 试验设计如表1所示。
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试基体的孔隙率,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每种试样取20个, 测试前首先超声清洗30 min, 经过沸水煮泡1 h以上, 测得三种基体的孔隙率分别为: PG330=12.74%、 PG347=11.54%、 PG458=8.46%。
通过红外光谱测试(FTIR)及Omnic软件测试并计算不同工艺参数下产物的结晶率。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 (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拉曼光谱(RAMAN)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SiC晶须的形貌及结构。
图1是正交试验对应的9个试样的红外图谱。800 cm-1附近的Si-C伸缩振动峰[ 18, 19]对应产物中的SiC, 而1000~1100及460 cm-1附近的Si-O特征峰[ 20]的出现证明产物中除SiC外, 还有硅的氧化物产生。观察Si-C伸缩振动峰可以发现它表现出Voigt光谱线型(Gaussian光谱线型和Lorentzian光谱线型的卷积), 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 峰型由偏Gaussian线型转化成偏Lorentzian线型, 这说明在实验过程中产物结晶化程度提高。利用Omnic软件, 分别对各试样红外图谱800 cm-1附近的Si-C伸缩振动峰进行去卷积分峰拟合[ 21], 对Gaussian和Lorentzian峰进行积分计算, 结晶率 Fc定义为:
(1) |
其中 L为Lorentzian峰积分面积, G为Gaussiam峰积分面积。以结晶率作为正交试验的指标, 结果如表1所示。
在正交试验分析中, 可以以极差 R衡量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定义
图2是基于正交试验结果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晶率的关系图, 它反映了当各因素选取的水平变动时, 结晶率的波动情况。根据极差 R大小可知, 热处理温度对结晶率的影响最大, 其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它参数, 其次是气流量、孔隙率和保温时间。产物的结晶率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 即热处理温度越高, 结晶率越大。晶须的生成及长大本来就是温度函数, 因此热处理温度必然对其影响最大。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晶粒不断长大, 必然会提高SiC晶须的结晶率, 而气流量及孔隙率的大小同样会作用于晶须的生长过程。
图3是9个正交试验试样的XRD图谱, 由图中可见对应于β-SiC(111)、(220)、(311)晶面的3个主峰(JCPSD 65-0360),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β-SiC特征峰强度增大, 这也证明了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产物结晶率增大。标注为sf的相对较弱的衍射峰代表堆垛层错, 这是晶须生长过程中由于热应力的存在而产生的[ 22, 23]。除了β-SiC的衍射峰, 还出现了碳的衍射峰, 且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图4是三个热处理温度下生成的SiC晶须的拉曼光谱图, 由图中可见790和960 cm-1附近的SiC的TO(transverse optical)和LO(longitudinal optical)衍射峰[ 24], 它们分别代表SiC晶须径向和轴向衍射峰, TO衍射峰的锐化说明SiC晶须结晶率的增大。除此之外, 1550和1370 cm-1附近的碳峰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减弱, 与XRD测试结果一致, 这说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基体表面生成的高结晶率SiC晶须增多, 最大限度覆盖基体。
图5是不同热处理温度下, 经过H-PSO交联粉末包埋烧结后, 在基体表面形成的SiC晶须的表面形貌。从图5可知, 晶须的表面光滑, 直径不一, 长度约为几十微米, 散乱分布在基体表面。高温热处理之后的产物以长直SiC晶须形态为主, 极少量呈不规则粒状形态(图5(b,c,d), 这是由反应物的局部富集造成的。
图6是所得到的β-SiC 晶须的TEM照片, 从图6可知, 晶须中存在着大量的层错, 它对应于图3中的sf峰。层错的出现降低了SiC 晶须生长所需能量, 有利于晶须的生成[ 25]。由图6(c)中的内置图可知, 生成的SiC晶须是一种核壳结构, 晶须主体是结晶相SiC, 而表层为硅氧化物的非结晶相。
由图5可知,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晶须的直径增大, 但是1500℃和1600℃下生成的晶须直径区别不大, 而晶须的结晶率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这是因为, 在高温时由于表面的硅氧化物不断消耗生成CO及SiO, 二者进一步反应生成SiC[ 26], 并占据了消耗的硅氧化物的空间, 因此晶须直径差别不大而结晶率增大。对应的EDS测试中氧含量的降低也可以证明此结论, 即随热处理温度升高, 当晶须生长到一定直径后, 轴向生长占优势, 径向生长几乎停止。
β-SiC 晶须在碳基体表面生成的过程可以分为诱发和继续生长两个部分[ 26]: 在较低温度下, 含氢硅油分解后产生的气态SiO和CO反应成核, 这可以用缺陷引起的气气反应机理来解释, 即基体表面的缺陷(包括晶界、颗粒边界、位错、堆垛层错等)诱发晶须生长[ 27]。同时也可以解释较小的孔隙率有利于晶须生成的原因: 基体表面孔隙越少, 则缺陷相对越少, 有限空间内成核点适量, 避免了过多晶核生长而影响SiC晶须的继续长大, 因此结晶率较大。对于孔隙率对结晶率影响的波动, 即随着孔隙率的降低, 结晶率先降低后升高(图2), 这跟基体表面的孔径分布有关; 晶须的继续生长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 此时低熔点的硅氧化物包裹高熔点的SiC, 表层的硅氧化物不断消耗, 气态的SiO和CO不断生成, 渗透入硅氧化物膜中生成SiC, 且晶核沿着能量较低的(111)方向生长。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 保护性气氛Ar气不参与反应, 其主要作用是平衡反应区的温度差, 使整个石英管内的温度尽量保持均匀[ 21]。除此之外, Ar气还充当了稀释剂和载气。用Ar气作为稀释剂或载气降低了反应气体的浓度, 使气体能够安全地充分混合, 以减少气相反应物在局部流向上的富集。因此, 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较高的流量有利于反应温区均匀, 反应充分, 因此晶须的结晶率较大。
热处理温度是影响SiC晶须生成最重要的因素, 其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参数。高的热处理温度、较高的气流量、较小的孔隙率、长的保温时间有利于SiC晶须的生成长大。所生成的SiC晶须是以结晶相的β-SiC为核, 以非晶相的硅氧化物为壳的核壳结构, 且沿(111)方向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