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惠(1978-), 女, 博士研究生. E-mail:xuhui@ctbu.edu.cn
吸附法是目前从低锂浓度的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最有前途的方法。采用EDTA-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Li4Mn5O12前驱体, 经酸浸脱锂后得到对Li+具有特殊选择性的锰氧化物锂离子筛。通过热重、XRD、SEM、FT-IR、化学组成、吸附动力学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分配系数等手段对样品的晶相结构和Li+选择性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煅烧时间对Li4Mn5O12前驱体生成有较大影响, 由400℃煅烧24 h所得的前驱体几乎为纯相的Li4Mn5O12化合物, 经酸浸脱锂后的离子筛仍保持着与前驱体相同的尖晶石结构; 前驱体Li4Mn5O12和离子筛MnO2均为 200 nm左右的球状颗粒; 离子筛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3.1 mg/g, 并具有较好的Li+选择性。
Adsorption method is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 for extraction of lithium from salt lakes. A new kind of MnO2 ion-sieves with high Li+ selective adsorption property were synthesized. Spinel-type Li4Mn5O12 precursors were synthesized by EDTA-citrate complexing method using LiNO3 and Mn(NO3)2·4H2O as starting materials. MnO2 ion-sieves with Li+ selective adsorption property were prepared by the acid treatment process to extract Li+ from the spinel Li4Mn5O12 precursors. As-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o gravimetric, XRD, SEM, FT-IR and Li+ selective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lcination time 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precursors. The precursor calcined at 400℃ for 24 h has a pure phase of Li4Mn5O12. Final MnO2 ion-sieve and Li4Mn5O12 precursor are about 200 nm spherical pellets and have the same structure of spinel.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ion-sieve is about 43.1 mg/g and has the good selection for Li+.
作为新能源的关键原料, 锂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资源巨大的盐湖卤水锂资源及提锂技术, 是目前锂行业的研究热点。但盐湖卤水中Li+以微量形式与大量的Mg2+共存, 且Mg2+、Li+性质十分相近, 从卤水中分离、提取Li+极为困难。利用高选择性吸附剂进行Li+分离富集, 是从低锂浓度的卤水中提取锂的有效方法[ 1, 2, 3, 4, 5]。
正尖晶石型LiMn2O4因其Mn-O骨架构成了有利于Li+嵌入和脱出的四面体与八面体共面的三维内部空间结构, 可使Li+在嵌入和脱出后仍保持结构不变, 利用此特征, 该材料被广泛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和锂吸附材料[ 6, 7, 8, 9, 10, 11]。现已研制的锂锰氧化物离子筛LiMn2O4, 由于Mn为+3.5价, 极易发生Mnn+的歧化、Jahn-Teller效应和晶格的不完整等, 在酸浸脱锂过程中溶损严重, 降低了离子筛的循环稳定性, 这是目前锂锰氧化物作为离子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富锂尖晶石Li4Mn5O12因过量的锂离子取代锰离子, 提高了锂锰氧化物中锰的价态(+4), 保持了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 可以有效抑制Mn的溶损,是目前最有前途的锂吸附材料[ 12]。
符合化学计量的纯相Li4Mn5O12不易直接制备。Yang等[ 13, 14]以γ-MnOOH为锰源, 在400℃ LiNO3熔盐中反应168 h制备了Li4Mn5O12, 但该法反应时间长, 浪费锂盐。Takada等[ 15]采用固相法在氧气下将LiOAc和Mn(NO3)2的混合物700℃加热1~3 d制备了纯相的富锂尖晶石Li4Mn5O12, 该法需要氧气气氛, 制备条件苛刻。国内孙淑英等[ 16]先通过水热法合成出β-MnO2, 与LiNO3混合后在400℃静态空气中煅烧120 h 获得了低维纳米Li4Mn5O12前驱体, 但其原料β-MnO2的合成较为繁琐, 且反应时间长。由于Li4Mn5O12不稳定, 空气中高于500℃就要分解成LiMn2O4和 Li2MnO3[ 17], 宜采用低温煅烧获得。因此反应起始物(锂源和锰源)的混合状态将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EDTA-柠檬酸络合法[ 18]是一种能通过复杂聚合反应合成多种氧化物的软化学方法, 溶液中的多种金属离子螯合形成金属配合物, 并进一步聚酯化形成金属离子均匀分布的凝胶, 由此反应原料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 因而可以在更低的反应温度及更短的时间完成反应。本工作采用EDTA-柠檬酸络合法制备出Li4Mn5O12前驱体, 经酸浸脱锂后得到具有较高容量和选择性的MnO2锂离子筛。
1.1.1 Li4Mn5O12前驱体的制备
采用EDTA-柠檬酸络合法制备Li4Mn5O12前驱体粉末。用NH3·H2O溶解EDTA, 配制成NH3·H2O- EDTA缓冲溶液, LiNO3和Mn(NO3)2·4H2O按 n(Li): n(Mn)=0.8配比(摩尔比)配成水溶液, 并逐渐滴加入上述缓冲溶液, 搅拌1 h后加入一定计量比柠檬酸, EDTA、柠檬酸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1.0﹕1.0﹕2.0。滴加NH3· H2O调节溶液的pH至中性, 并在80℃恒温水浴搅拌3 h, 直至溶液变成黄色透明的溶胶。将所得到的胶状物置于烘箱中150℃烘干, 然后在玛瑙研钵中研磨均匀, 置于马弗炉中在400℃下煅烧不同时间(8、16、24、32 h)得到离子筛前驱体, 记为LMO-8、LMO-16、LMO-24、LMO-32。
1.1.2 锂离子筛的制备
分别称取1 g上述制备的离子筛前驱体, 放入盛有200 mL 0.5 mol/L 盐酸溶液的具塞三角烧瓶中, 在25℃下恒温振荡浸取5 h,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离子筛SMO,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滤液中的Li+及Mn2+浓度, 并由公式(1)计算Li和Mn的溶出率。
Rk=Mk/Mok×100% (1)
其中 RK为金属元素K的溶出率; MK为K在溶液中的质量; MoK为K在原始样品中的质量。
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STA449 热分析仪对反应起始物进行热分析, 加热速度10 ℃/min。采用德国Bruker 公司D8 ADVANCE 型XRD对各产物进行晶相分析, XRD 的分析条件为: CuKα靶, 扫描电压40 kV, 电流30 mA, 扫描范围10°~80°, 扫描速度为10°/min。采用英国OXFORD公司的TESCAN VEGAII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各产物进行形貌观察。采用美国PE公司Spectrum I型傅立叶红外分析仪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KBr压片, 波数范围4000~450 cm-1。
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锰总量, 采用草酸钠-高锰酸钾反滴定法[ 19]测定锰的平均化合价; 采用日本日立公司 Z5000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溶液中锂离子和微量锰离子的浓度。
1.3.1 吸附动力学
准确称取0.50 g离子筛粉末置入具塞三角烧瓶中, 加入0.5 g/L的LiCl溶液250 mL, 滴加2 mol/L NaOH溶液, 保持溶液pH在8.0左右, 在25℃恒温振荡, 不同时刻取上层清液,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锂的浓度变化。不同吸附时间锂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容量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
(2) |
其中 V是吸附Li+溶液的体积, L; C0和 Ct分别表示开始吸附和 t时刻Li+的浓度, mg/L; M0表示吸附剂离子筛MnO2的质量, g。
1.3.2 共存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实验
将0.5 g离子筛置入50 mL Li+、Na+、K+、Ca2+、Mg2+浓度均为20 mmol/L的具塞三角烧瓶中, 用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调节溶液pH=8.0, 在25℃恒温振荡, 48 h后达到平衡。静置取上清液,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各离子的浓度。被吸附的各金属离子的分配系数( Kd)和选择性系数(
(3) |
(4) |
其中 Ce表示吸附达到平衡时各离子的浓度(mg/L)。
2.1.1 TG-DSC分析
图1为LiNO3和Mn(NO3)2经过EDTA-柠檬酸络合后干凝胶粉末的TG-DSC曲线。由图1可知, 前驱体的形成过程按加热温度区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室温~260℃, TG曲线显示持续失重, 主要是水分和溶剂蒸发引起体系失重, 游离水分散时带走了体系的部分热量, 伴随微量吸热。第二阶段是260~350℃, 此过程中有机物分解, 发生燃烧反应并且中间产物裂解, 质量变化明显, 失重主要来源于生成的CO2和H2O 等气体的释放, 并伴随明显的放热, 此时Mn的氧化物相基本形成。第三阶段是350~450℃, Li4Mn5O12晶粒形成并长大的过程, 此阶段主要发生固相反应, TG 曲线上明显失重主要来源于Li4Mn5O12形成过程NO2的脱除。第四阶段是450~800℃, 此时无明显的吸热或放热峰, 但TG曲线显示持续失重, 主要是由于Li4Mn5O12不稳定, 逐步分解为LiMn2O4和 Li2MnO3, 并伴随O2的释放, 该反应式为: Li4Mn5O12→Li2MnO3 + 2LiMn2O4 + 1/2O2[ 17]。
2.1.2 煅烧时间对前驱体结构的影响
由TG-DSC曲线分析可知, 前驱体Li4Mn5O12的形成温度主要在350~450℃之间, 实验选择在400℃静态空气中分别煅烧不同时间(8、16、24、32 h)获得锂锰氧前驱体(LMO)。
图2为400℃煅烧不同时间所得前驱体的XRD图谱。由图2可见, 煅烧时间对目标产物的生成有较大影响。当煅烧时间为8 h时, 样品在2 θ=23.1º、28.8º与33.5º处出现了少量方铁锰矿Mn2O3晶相(JCPDS 24-0508), 表明反应还未进行完全。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 所得目标产品的特征峰均与标准Li4Mn5O12相吻合(JCPDS 46-0810), 属纯立方相, 空间点群结构: Fd3m(227), 且衍射峰的强度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峰型更加尖锐, 特别是(400)晶面特征峰的强度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但当煅烧时间延长到32 h时, 产物中还出现了结构更加稳定的Li2MnO3(JCPDS 27-1252)。Li2MnO3 在酸性介质中几乎没有Li+脱出, 该杂相的存在将对前驱体脱除Li+及吸附Li+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表1列出了不同煅烧时间所得前驱体的晶胞参数和特征峰 (400)与 (311)的强度比值。富锂型Li4Mn5O12 可以表达成(Li)[Li0.33Mn1.67]O4, 过量的Li+将占据锰所在16d位置[ 12]。从表1可以看出, 所合成样品的晶胞参数比正尖晶石LiMn2O4 的明显小(0.82380 nm), 这是由于Li+占据部分八面体16d位置, 从而引起了锰的平均化合价增大, 即Mn4+浓度增大。锰的价态越高, 对阴离子O2-的极化作用越大, 则锰与氧原子形成的骨架越紧密, 从而导致晶胞收缩变小[ 16]。另外, 特征峰 (400)与 (311)的强度比值 I(400)/ I(311)反映了材料中Li+占据部分八面体16d 位置情况[ 20], 比值越大, 表明占据八面体16d 位置的Li+量越多, 导致(400)晶面的生长速度超过(311)晶面, 使得结构转向更加有序的八面体结构, 从而可以有效抑制Jahn-Teller效应。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 样品的 I(400)/ I(311)逐渐增大, 说明随着反应时间增加, Li取代16d 位置的Mn越多。
实验进一步研究了400℃煅烧不同时间(8、16、24、32 h)获得锂锰氧前驱体(LMO)中锰的质量百分含量、锰的平均化合价及Li/Mn(摩尔比), 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400℃煅烧8 h所得样品的锰化合价较低, 且锰的含量最高, Li/Mn最低, 主要是由于样品中含有Mn2O3杂相的缘故。而其他煅烧时间(16、24、32 h)所得前驱体锰的平均化合价均较高, 超过3.9, 接近于4, 这说明前驱体中Mn3+含量大大降低, 这将有助于降低材料在酸浸过程中Mn 的溶损, 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同时锰的总量介于正尖晶石LiMn2O4和Li4Mn5O12锰的总量之间, 表明这些产物不是纯的Li4Mn5O12化合物。对于煅烧32 h的样品LMO-32, 虽然其Mn平均化合价非常接近+4, 且锰的含量也接近于Li4Mn5O12中锰含量, 但是该样品中含有Li2MnO3 杂相, 高的Mn平均化合价及低的锰含量有一部分来自结构更稳定的Li2MnO3 的贡献, 且该样品的Li/Mn大于0.8。400℃煅烧24 h所得的前驱体锰的总量、锰的平均化合价及Li/Mn比值最接近于富锂型尖晶石相Li4Mn5O12, 结合XRD分析结果, 可以认为400℃煅烧24 h得到的是纯相的Li4Mn5O12化合物。
综合XRD分析及组成分析结果, 通过EDTA-柠檬酸络合法制备Li4Mn5O12前驱体, 并在400℃煅烧24 h可以合成出近似纯相Li4Mn5O12化合物, 该法的合成时间远小于熔盐法[ 15](168 h)及水热-低温固相法[ 16](120 h)。
2.2.1 酸浸制备离子筛
将1 g不同煅烧时间所得前驱体放入200 mL 0.5 mol/L的盐酸溶液中进行酸浸制备离子筛, 5 h后测定Li和Mn的溶出率, 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 400℃煅烧8 h合成的前驱体因杂相Mn2O3存在, 使得其锰的溶出率最大, 达到5%,而锂的溶出率也最低, 仅为85%左右。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 锰的溶损率逐渐下降, 同时, 煅烧16 h及24 h得到前驱体均有较好的锂脱出率, 达到96%以上。400℃煅烧32 h得到的前驱体尽管锰溶损率较低, 但其锂溶出率也降低, 仅为92%左右, 这可能是由于惰性杂相Li2MnO3 的存在而影响了Li和Mn的溶出率。
实验还研究了由不同前驱体所得离子筛在吸附-脱附循环过程中Mn的溶损情况, 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 前驱体的煅烧时间对离子筛在循环过程中Mn的溶损仍有较大影响。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 离子筛在循环过程中Mn的溶损减少。同一离子筛在循环过程中Mn的溶损率呈下降趋势, 但变化较小。
在酸浸脱锂制备(再生)离子筛过程中, 锂锰两种离子溶出机理不同。锂离子溶出主要是离子交换溶出, 而锰离子溶出主要是溶解溶出[ 21]。离子交换溶出会受晶体结构的影响, 而溶解溶出主要受Mn3+含量的影响。并且Li的溶出率大, 有利于增加后续的吸锂容量; 而Mn 的溶出率大, 则不利于结构的稳定。400℃煅烧24 h合成的前驱体具有较高的Li 溶出率, 较低的Mn溶出率, 且相应离子筛在循环过程中Mn的溶损率低, 综合性能最好。
2.2.2 离子筛的结构
图5是400℃煅烧24 h所得前驱体LMO及相应离子筛SMO的XRD图谱。从图5中可以看出, 酸处理后的离子筛SMO为纯的立方相 λ-MnO2(JCPDS 44-0992)。对比酸浸脱锂前后样品的衍射谱可以看出, 经过酸处理后样品的特征峰强度减弱, 且酸处理后离子筛的衍射峰2 θ角较前驱体向右发生了偏移, 表明Li+脱出后样品的晶胞产生了收缩, 但仍保持着与前驱体相同的尖晶石结构, 这表明在酸浸脱锂过程中Mn-O 骨架比较稳定。
2.2.3 形貌分析
图6是400℃煅烧24 h所得前驱体LMO及相应离子筛SMO的形貌图。从图6(a)可以看出, 酸浸前前驱体为球状颗粒, 粒径基本在200 nm左右。由图6(b)可知, 酸处理所得离子筛与前驱体形貌相似, 说明在酸洗后锂离子筛的微观结构几乎不变, 这也是锂离子筛能够吸附锂的重要基础。但是酸浸后某些颗粒变得不够光滑, 颗粒表面似乎产生了溶解。
2.2.4 红外分析
图7是前驱体LMO和离子筛SMO的红外光谱图。由于样品在空气气氛中测定, 图中在2500~1200 cm-1范围内出现的吸收峰为背景峰。由图7可以看出, 经过酸处理的离子筛SMO与前驱体LMO出峰位置基本相同, 在630及520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可归属为Mn-O和Li-O特征振动峰, 在3430 cm-1附近出现的吸收峰为吸附水的伸缩振动峰, SMO在 910 cm-1附近还出现了H质子的晶格藕合振动峰, 该数据与文献[22]基本相同, 这说明在前驱体LMO转型为锂离子筛SMO的酸浸过程中, Li+从尖晶石骨架中溶出, 同时H+进入了晶格, 可以推测酸浸过程中存在Li+-H+离子交换反应。
2.3.1 离子筛的吸附动力学
图8是SMO离子筛在常温下吸附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8可知, 离子筛的锂吸附容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起始阶段, 离子交换进行得较快, 6 h 吸附容量可达到36 mg/g。随着吸附的进行, 容量增长减慢, 16 h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 其平衡吸附容量为43.1 mg/g,该数值接近于文献[ 16]报到的最大锂吸附容量6.62 mmol/g即45.94 mg/g, 表明离子筛具有较好的锂吸附性能。
2.3.2 共存金属离子的分配系数及选择性
由于卤水中Li+通常与大量的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共存, 因此, 选择性成为离子筛最关键的技术特性。实验研究了在静态吸附条件下, 离子筛对卤水中主要杂质离子K+、Na+、Ca2+、Mg2+的吸附性和选择性, 结果见表3。
分配系数 Kd是与离子筛的吸附容量 qe有关的参数。吸附容量 qe越大, 则 Kd也越大。分离因素
采用EDTA-柠檬酸络合法合成尖晶石型Li4Mn5O12前驱体。煅烧时间对前驱体的结构和组成有较大影响。400℃煅烧24 h所得的前驱体几乎为纯的Li4Mn5O12化合物, 经酸浸脱锂后的离子筛仍保持着前驱体的结构和形貌, 离子筛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3.1 mg/g, 并具有较高的Li+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