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军(1981-), 男, 博士. E-mail:zhouhj00000@mail.sic.ac.cn
以液相渗硅工艺为手段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分别采用MMW-1A与MM-1000型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当压力恒定在0.48 MPa时, 转速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的性能影响甚微, 摩擦系数为0.15~0.16, 且磨损率接近; 当转速恒定在0.3 m/s时, 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摩擦系数相近, 为0.13~0.15, 但磨损率存在较大差异, 材料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在近工况条件下, 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达到0.50, 磨损率达到5.95 mg/次, 摩擦曲线表现为典型的马鞍形曲线, 试验前期材料磨损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 试验后期为粘着磨损。
C/C-SiC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liquid silicon infiltration (LSI) process.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MW-1A and MM-1000 test machine, respectively.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rotation speed had limited impact on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C-SiC composites when the pressure was 0.48 MPa. The pressure had approximately the same effect on the wear rate when the rotation speed was 0.3 m/s. The wear mechanism was mainly abrasive grain wear. While under real brake conditions,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COF) of C/C-SiC composites reached 0.50 and the wear rate was up to 5.95 mg/times. The COF curves showed the typical saddle shapes brake curves. Abrasive grain wear mechanism and adhere wear mechanism appeared in the early and last stages in real brake conditions.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朝着高速化、大型化迅猛发展, 制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传统的金属刹车片材料在苛刻的制动环境下将出现熔融状态, 难以反复使用, 已不能满足现代交通工具制动系统的要求。碳化硅陶瓷基(C/C-Si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 且在高速高能制动环境下, C/C-SiC复合材料对裂纹不敏感, 不会发生灾难性破坏, 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耐磨性高出传统制动材料5倍, 具有更高的摩擦性能与更长的使用寿命, 同时具有受环境的影响因素小等优点而提高制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成为一种新型的刹车材料, 在高速列车、民用航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2, 3, 4]。
在国外, C/C-SiC复合材料在制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的较早。法国波尔多大学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CVI), 在碳/碳复合材料中引入少量SiC, 改善其摩擦系数和抗磨损性能[ 5]。德国宇航院(DLR)Krenkel等采用液相渗硅(Liquid Silicon Infiltration, LSI)原位反应工艺, 制备出具有优良摩擦性能和较长使用寿命的C/C-SiC复合材料刹车片[ 6, 7, 8, 9, 10, 11]。IABG和美国Aircraft braking systems, Goodrich, Honeywell和Parker-Hannifin等公司也相继进行了C/C-SiC飞机刹车片的研制, 已在一些大型客机和战斗机中开始试应用[ 12]。一些汽车公司也开始了C/C-SiC复合材料在制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保时捷公司利用航天技术推出了C/C-SiC复合材料刹车片, 已在其赛车中得到成功应用[ 13]。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C/C-SiC复合材料刹车片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报道。西北工业大学徐永东等通过CVI工艺设计C/C预成型体再经渗硅原位反应制备C/C-SiC复合材料, 研究了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 14, 15, 16, 17]; 中南大学熊翔等也对渗硅原位反应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18, 19, 20]。
本研究以SiC纳米粉浆料浸渍制备的预成型体经液相渗硅原位反应工艺所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 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并在MMW-1A及MM-1000型试验机上进行摩擦试验, 研究两种不同测试条件下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探讨C/C-SiC复合材料抗摩擦磨损机理。
采用三维针刺T700碳纤维为增强体, 体积密度为0.3~0.5 g/cm3; 以2130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碳源前驱体, 碳产率约为45%, 无水乙醇为溶剂, 纳米SiC为惰性填料, 配制碳前驱体浆料。材料在制备前首先采用CVI进行多层C-SiC界面设计, 保护碳纤维在渗硅原位反应过程中免受液相硅的侵蚀, 保证材料强度。
C/C-SiC复合材料制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 采用配制纳米SiC颗粒的碳前驱体浆料, 通过真空浸渍方法引入到三维针刺增强体中, 再在100~130 ℃下保温3 h进行固化处理; (2)将所获得的样品材料在高于900 ℃惰性气氛条件下裂解, 获得多孔C/C预成型体; (3)采用液相渗硅原位反应工艺制备C/C-SiC复合材料, 其中, 液相渗硅温度: 1550 ℃, 保温时间: 30 min, 在真空(<1 Pa)条件下制备。
采用国产环块恒压强制驱动MMW-1A型万能摩擦实验机(山东济南益华摩擦学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测试C/C-SiC复合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所制备样品为φ33 mm×φ25 mm×10 mm的环状试样。测试条件为: 压力0.48 MPa, 转速0.3 m/s。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1) |
(2) |
其中 T为实验机扭矩, P为实验机压力,
质量磨损率 W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3) |
其中∆ m为测试前后样品的质量变化, M为样品试验前质量。
通过MM-1000型试验机(西北工业大学)测试C/C-SiC复合材料在近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条件为: 转速4032 r/min, 刹停压力0.8 MPa。在测试过程中, 采用复合材料其中一个试环模拟动盘, 在主轴的带动下, 达到设定的转速; 另一个则模拟静盘, 刹车开始后, 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与高速转动的动盘相互贴合, 直到两者刹停。
另外, 采用三点弯曲方式在Instron-5566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 并通过扫描电镜 (SEM, JXA-8100, JEOL, Tokyo, Japan)与光学超景深显微镜(OM, VHX-600, Keyence, Japan)对材料制备过程的微观结构演变及摩擦磨损形貌进行表征。
向酚醛树脂中添加纳米SiC颗粒作为惰性填料, 由于SiC颗粒在裂解过程中体积不发生改变且占据了复合材料纤维预制体中的部分孔隙, 减小了裂解过程中预成型体内部体积收缩, 因而能够减少预成型体内孔隙的含量, 可实现对纤维束间孔隙的高效填充, 获得比较均匀的预成型体微观结构, 如图1(a)所示。从图1(a)可以看出, 添加纳米SiC颗粒的复合材料预成型体基体中, 基体结构比较疏松, 这主要是由于纳米SiC颗粒和酚醛树脂裂解碳基体之间存在热膨胀系数差异, 使复合材料预成型体基体中产生热应力, 产生微裂纹。由于纳米粉体具有尺寸小, 比表面积大, 增加了裂解碳基体和SiC粉体之间的界面, 导致微裂纹宽度变窄和微裂纹数量的增加。经液相渗Si反应后, 复合材料密度则达到2.05 g/cm3。主要是由于预成型体中引入大量的微裂纹, 为液相Si扩散提供扩散通道, 有利于复合材料的致密化, 因而复合材料致密度提高, 如图1(b)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复合材料断裂强度达到250 MPa。断面存在大量的纤维拔出, 且纤维的拔出长度较长, 纤维表面存在多层界面拔出。由此可见, 在纤维表面制备多层界面层后, 当复合材料裂纹扩展至界面处, 裂纹垂直于纤维轴向扩展, 界面层外层破坏, 由于界面层各层间的结合状态较弱, 裂纹沿着平行于纤维轴向的方向扩展, 当应力进一步增加时, 纤维破坏。表明在纤维表面制备多层界面层时, 增加了裂纹的扩展路径, 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增加断裂功。
不同的试验条件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本试验考虑压力与转速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首先压力负荷恒定在0.48 MPa时, 调节转速后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如表1所示。不同转速条件下摩擦系数表现相当, 磨损率接近, 达到4.0×10-5wt%左右。微观结构观察发现材料摩擦试验后表面均覆盖一定量的薄膜, 如图3所示。表明在0.48 MPa压力条件下, 复合材料表面微突点在剪切作用下脱落, 形成磨屑粒子, 这些具有自润滑性能的磨屑粒子(含碳相)在压力作用下形成润滑膜, 提高了摩擦副表面啮合程度, 降低了磨损及提高了摩擦平稳性, 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转速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影响较小。
当转速恒定在0.3 m/s, 改变压力负荷后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如表2所示。随着压力增加, 平均摩擦系数表现相当, 摩擦系数在0.13~0.15之间, 但磨损率存在较大差异, 压力为0.16 MPa时, 质量磨损率仅为0.71×10-5wt%, 当压力增至0.48 MPa时, 质量磨损率高达4.26×10-5wt%, 是0.16 MPa压力条件下的6倍, 表明在0.3 m/s转速条件下, 平均摩擦系数受压力影响小, 但磨损率受压力影响较大。随着摩擦材料压力负荷增加, 摩擦副表面接触面积存在一定量的增加, 表面微突体剪切加剧导致磨损率升高。摩擦后材料表面形貌无明显差异, 材料表面也局部覆盖一层润滑膜, 如图4所示。
通过MM-1000试验机模拟工况测试条件, 设定转速为4032 r/min(线速度为14 m/s)、压力为0.8 MPa, C/C-SiC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达到0.50, 平均磨损率为5.95 mg/次, 摩擦曲线表现为具有典型刹车条件下的马鞍形曲线, 如图5所示。在初始的制动阶段, 摩擦系数保持较高的数值; 随着刹车过程的进行, 摩擦系数降低并出现波动; 在刹车过程后期, 摩擦系数又增加, 出现典型的“翘尾”现象。由于摩擦副表面微突体的存在使得摩擦系数在初始刹车过程出现高值即所谓的“冲峰”现象。随后由于在较高的载荷条件下, 剪切形成了大量磨屑, 磨屑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润滑膜起到了一定的减摩作用, 所以摩擦系数减小。在刹车的最后阶段, 刹车速率减小, 剪切磨屑数量减少, 摩擦系数又增大。刹车后期高的摩擦系数可以保证在较低的压力下提供足够的制动力矩以实现制动刹车, 缩短刹车距离。在材料表面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划痕, 这是由于摩擦副表面微突体因剪切作用产生的硬质SiC颗粒在高速摩擦试验过程中, 由于犁沟效应而产生的, 如图6所示。
不同试验条件对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影响存在差别。复合材料摩擦副在实验室条件下, 接触面积小, 啮合程度低, 表面微突体不断发生剪切、脱落, 磨损产生的磨屑粒子(含碳相)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自润滑膜, 降低了摩擦力, 提高摩擦系数的稳定性。材料磨损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 且受压力大小影响较大。
近工况条件下, 由于采用SiC粉体颗粒浆料制备的复合材料, 基体中第二相SiC与反应SiC之间存在微裂纹, 两相结合较弱, 在摩擦测试过程中易脱落在摩擦副表面形成磨屑粒子, SiC属于硬质相, 随着摩擦测试的进行, SiC磨屑粒子在复合材料表面纤维区域产生的犁沟效应, 生成划痕; 在近工况试验条件下, 试验前期材料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 后期由于试验条件苛刻, 材料温度升高, 塑性增强, 磨损由磨粒磨损转变为粘着磨损[ 20], 大块裂解碳基体在摩擦试验过程中脱落, 形成孔洞, 如图6所示。
1) SiC颗粒的引入对复合材料密度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复合材料密度达到2.05 g/cm3, 断裂强度为250 MPa。
2) 在实验室试验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压力恒定在0.48 MPa时, 转速的影响较小,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波动小、磨损率接近。转速恒定在0.3 m/s时, 压力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影响甚微, 但对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的影响较大。材料磨损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
3) 在近工况条件下, 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表现为典型的马鞍形摩擦曲线, 平均摩擦系数为0.50, 磨损率为5.95 mg/次。试验前期材料磨损为磨粒磨损, 试验后期转变为粘着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