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明(1979-), 男, 讲师, 博士研究生. E-mail:dawn1026@163.com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掺杂型可见光催化剂Co-BiVO4,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和低温氮吸附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 Co的掺杂没有改变BiVO4的晶相, 在pH=7时制备的Co-BiVO4是单斜晶系白钨矿, 晶型较完整. 同时Co的掺杂延伸了BiVO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 吸收边带明显红移, 能隙禁带宽窄于纯BiVO4. 低温氮吸附表明Co-BiVO4催化剂(pH=7)的孔半径主要分布在2.67 nm附近. 在空气-有机溶剂体系中, 研究了Co-BiVO4氧化脱除FCC汽油中特征硫化物噻吩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加入量为1.0 mg/L, 空气通气量为150 mL/min, 氙灯光照3.0 h, Co-BiVO4(pH=7.0)对模拟汽油的脱硫率可达到86%.
The Co-BiVO4 photo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e, and low-temperature N2 adsorption. The characteri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ly crystalline monoclinic scheelite structure of Co-BiVO4 is obtained at pH=7 and the Co dopant does not change the crystal phase of BiVO4. The Co-BiVO4 has a significant red-shift in the absorption band in the visible region, and its absorp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greatly for the doped catalyst compared with pure BiVO4. Low-temperature N2 adsorption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pore size of the Cu-BiVO4(pH=7) mostly distributes at 2.67 nm. The desulfurization ability of Co-BiVO4 was researched by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hiophene in visible l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BiVO4 photocatalysts exhibit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degradation of thiophene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hen pH value is 7.0 and the hydrothermal synthesize time is 8 h,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reach the maximu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50 mL/min air flow, 1.0 mg/L catalyst amount, and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for 3 h in 400 W xenon lamp light,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by Co-BiVO4 at 600 mg/L initial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o 86%.
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燃烧生成的SO x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些硫化物主要来自于催化裂化汽油中的有机硫化物[ 1]. 人们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有机硫化物的脱除, 其中噻吩类化合物存在空间位阻效应, 性质稳定, 很难脱除[ 2, 3], 因此, 脱除噻吩类有机硫化物成为脱硫技术的开发重点. 目前, 光催化氧化技术异军突起, 其在脱硫方面表现出工艺条件温和、氧化产物为水溶性易分离的硫化物等特点, 成为当前环境治理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 4, 5, 6, 7]. 而该课题的技术关键是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的光催化剂. 研究表明, 复合氧化物BiVO4具有较窄能带隙, 呈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8, 9, 10, 11, 12]. 但是, 由于BiVO4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 而使其光催化效率有限[ 13, 14, 15], 同时BiVO4在光催化氧化过程中存在比表面积小、易凝聚、分离回收难等问题, 这些缺陷限制了BiVO4的实际应用. 所以, 科研工作者采用多种手段对BiVO4进行改性得到了较好的效 果[ 16, 17, 18, 19, 20, 21]. Zhang等[ 15]采用水热法制备了Au/BiVO4光催化剂, 研究表明, Au的掺入能有效地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明显提高了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效率. 陈渊等[ 22]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BiVO4复合光催化剂, 结果表明Cu的掺杂使可见光吸收带发生红移, 吸收强度明显提高, 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活性明显提高. 这些研究为水热法制备掺杂型BiVO4光催化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尚缺乏对制备条件与结构、形貌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 另外, 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甲基橙、罗丹明和苯酚的降解为目的的, 将BiVO4复合光催化剂应用于燃料油脱硫技术中还鲜有报道.
本工作以提高BiVO4的光催化活性为目的, 采用水热法制备Co掺杂BiVO4光催化剂, 考察制备条件对光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 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漫反射(UV-Vis)、扫描电镜(SEM)、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 并以模拟汽油的脱硫率为研究目标, 研究了光催化氧化工艺条件对Co-BiVO4催化剂的脱硫性能的影响.
称取1 mol的Bi(NO3)3·5H2O和1 mol NH4VO3, 分别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分散剂, 溶解于 2 mol/L硝酸和氢氧化钠中, 各磁力搅拌充分溶解后, 将两者混合, 磁力搅拌, 调节pH至恒定值. 向溶液中加入1 mol的乙酸钴, 磁力搅拌后置入水热反应罐中, 180℃水热反应8 h后, 冷却至室温, 得到淡黄色沉淀, 用水和无水乙醇多次洗涤, 80℃下恒温干燥4 h, 得到Co-BiVO4催化剂样品.
Co-BiVO4催化剂的结构分析用日本SHIMADZU公司的XRD-7000型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测定, Cu Kα射线源, 管压40 kV, 管流100 mA, 扫描范围为20º~80º. Co-BiVO4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用日本SHIMADZU公司的UV-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 BaSO4为参考, 测量范围为200~800 nm. Co-BiVO4催化剂的形貌及微孔结构在日本HITACHI的TM3000上测定. 样品的元素存在形态采用英国VG MultiLab200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定, 激发源Al Kα. Co-BiVO4催化剂的等温线在北京金埃谱的V-Sorb2800P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上采用静态法测定.
用正辛烷作溶剂, 加入一定量的噻吩, 配成硫含量为600 mg/L的模拟汽油. 取40 mL的模拟汽油放入石英试管中, 加入定量的Co-BiVO4催化剂, 通入空气, 选择可见光源氙灯, 在配有冷凝管、恒温搅拌的装置上反应一定时间, 冷却至室温, 加入适量乙腈溶剂, 静置分层, 取上层油样做含硫量分析, 以WK-2D型微库仑综合分析仪测定总含硫量.
不同Co-BiVO4催化剂的XRD图谱如图1所示.由图1中可以看出, 当前驱物pH小于7, 即pH=5、6时, 对比标准卡JCPDS14-0133, BiVO4为正方晶相, 特征衍射峰出现在2 θ为24.3722°、32.675°、48.4°; 尤其当pH=6时, 对比标准卡JCPDS 14-0688, 在2 θ为28.933°, (
对比前驱物的pH=7、8、9制备的Co-BiVO4的XRD图谱与pH=7制备 BiVO4的XRD图谱可以看出, 掺杂Co并没有改变BiVO4的晶体结构, 掺杂Co只分散在BiVO4光催化剂的表面, 没有取代光催化剂的骨架原子而进入晶格内部, 而在XRD图谱上没有Co的特征衍射峰, 这可能是由于掺杂Co分散得很均匀, 也可能是由于Co的掺杂量太少, 产生的XRD特征衍射强度很弱.
催化剂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BiVO4样品和Co-BiVO4样品均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吸收. 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取决于光催化剂的能带禁宽的大小, 能带禁宽越小, 半导体的吸收边界就越向长波区域移动, 即向可见光方向移动, 使其可见光利用程度提高[ 17]. 当掺杂了金属Co后, 相对纯的BiVO4, Co-BiVO4催化剂的吸收边界出现了红移, 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增强. 当采用可见光照射Co-BiVO4催化剂时, Co-BiVO4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空穴对的形成速率加快, 从而使得Co-BiVO4能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由半导体材料的吸收边界可估算各产物的能带禁宽, 估算公式为: Eg =1240 /λ0, 其中, Eg表示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禁宽(单位: eV), λ0表示半导体材料的吸收边界延长线与横轴交点处的波长值(单位: nm)[ 21]. 如图2所示, 根据公式估算出前驱物pH=7时制得的Co-BiVO4的能带禁宽为2.3 eV, 与波长小于400 nm的紫外光(3.1 eV)相比, Co-BiVO4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从图2也可以看出前驱体的pH不同, Co-BiVO4催化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红移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pH下制得的催化剂的结晶度和粒径的差异导致红移的程度不同.
图3为前驱体pH为7时, 不同水热时间下合成的Co-BiVO4催化剂的SEM照片. 由图3可以看出, 反应2 h时, 样品为无定型态粒子. 反应4 h后, 出现许多不规则形状的聚集态颗粒. 反应6 h后, 不规则形状的聚集态颗粒增多.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到8 h时, 聚集态颗粒逐渐变得规则均一, 形成片状结构, 直径约为1 μm. 水热反应8 h的样品片状结构的完整性和均匀性最好. 这种片状结构Co-BiVO4的形成是晶体成核过程与生长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在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下, 快速形成大量的Co-BiVO4的晶核.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在热力学因素的影响下, 大量的Co-BiVO4晶核趋向于聚集在一起, 形成聚集态颗粒, 随后发生Ostwald-Ripening过程[ 23], 这些小的聚集态颗粒自组装形成大的纳米片. 后续实验采用Co-BiVO4均是反应8 h合成的.
图4为pH=7时合成的Co-BiVO4的高分辨率XPS图谱. 如图所示, Co(2p3/2)和Co(2p1/2)均为单峰, 结合能为782和799 eV, 峰间距为17 eV. 根据对掺杂元素XPS谱峰的位置和分裂情况分析[ 24]可知, 掺杂Co元素应以其稳定氧化态形式(Co2+)存在于催化剂Co-BiVO4中.
图5为Co-BiVO4催化剂(pH=7)对氮气的吸附等温线. 由图5可以看出, Co-BiVO4催化剂(pH=7)的等温线是Ⅳ型等温线, 低 p/ p0区曲线凸向上, 在较高 p/ p0区, 吸附质发生毛细管凝聚, 等温线迅速上升. 当所有孔均发生凝聚后, 吸附只在远小于内表面的外表面上发生, 曲线平坦. 由于发生毛细管凝聚, 可观察到脱附等温线的滞后现象, 即在脱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与吸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不重合, 脱附等温线在吸附等温线的上方, 产生吸附滞后, 称滞后环, 这种吸附滞后现象与孔的形状及其大小有关. Ⅳ型等温线是中孔固体最普遍出现的吸附行为, 多数工业催化剂都呈Ⅳ型等温线. 由图5还可以看出, 当 p/ p0>0.7时, 吸附量急剧增加, 吸附等温线陡然增加, 说明此时固体样中相对压力 p/ p0大于0.7的孔发生吸附, 而且这种孔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孔数量多, 吸附量才能大). 当相对压力 p/ p0=0.7时, 对应的孔半径2.67 nm, 吸附膜厚度0.85 nm, 实际孔直径7.05 nm.
2.6.1 不同pH合成的Co-BiVO4催化剂的脱硫率
在模拟汽油中加入1 mg/L Co-BiVO4催化剂, 空气通入量为150 mL/min, 400W氙灯下光照不同时间, 考察在不同pH值的前驱物制备Co-BiVO4催化剂的脱硫率, 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 不同Co-BiVO4催化剂对模拟汽油的脱硫率逐渐升高, 前90 min脱硫率增加的速度比较快, 后90 min脱硫率增加的速度比较平缓, 几乎都在180 min时脱硫过程完成. 当pH=4时, Co-BiVO4催化剂为正方晶相, 光催化活性较低, 因而在 180 min时脱硫率为78%. 随着前驱物酸性的减弱, Co-BiVO4催化剂从正方晶相向单斜晶相转化, 催化剂的活性呈上升趋势, 当前驱物pH值达到中性时, Co-BiVO4催化剂的单斜晶相特征峰的强度最强, 峰型尖锐, 晶型良好, 比表面积大, 光催化活性达到最大值, 因此当前驱物pH=7时, Co-BiVO4催化剂对噻吩的去除效果最佳, 在180 min时脱硫率可达到 86%. 随着前驱物碱性的增大, Co-BiVO4催 化剂从单斜晶相向正交晶相转化, 催化剂的活性呈下降趋势, 当前驱物pH=9时, Co-BiVO4催化剂对噻吩的去除率为82%.
2.6.2 催化剂Co-BiVO4加入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在模拟汽油中通入150 mL/min的空气, 400 W氙灯下光照不同时间, 考察Co-BiVO4(pH=7)催化剂加入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如图7所示. 当催化剂的加入量为1 mg/L时, 脱硫率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在光催化脱硫反应中催化剂的浓度对光催化氧化反应的自由基链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催化剂用量过少时, 其活性中心较少, 催化性能较差. 当催化剂的加入量适宜时, 催化剂提供的活性中心位增多, 从而能够较大程度的吸收可见光和噻吩分子, 使光催化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 但是当催化剂用量过多时, 溶液的透光性能降低, 光的散射作用增强, 从而降低了反应体系对光的吸收, 使光催化脱硫率降低.
2.6.3 空气流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在模拟汽油中加入1 mg/L的Co-BiVO4催化剂(pH=7.0), 400 W氙灯下光照不同时间, 考察空气流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如图8所示. 可以看出空气流量为150 mL/min时, 脱硫率最大. 在光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 空气中的氧分子吸附在Co-BiVO4催化剂表面, 同时Co-BiVO4在可见光的激发下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 光生电子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超氧离子O2·-[ 25, 26], 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使得光生空穴能够容易的氧化模拟汽油中的噻吩. 其次, 噻吩在可见光的激发下产生电子, 这种电子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O2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 14], 羟基自由基·OH是很强的氧化剂, 也能够氧化模拟汽油中的噻吩. 因此, 适当的氧气含量可以促进脱硫过程的进行. 随着空气流量增加, 脱硫率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空气流量较大时, 干扰了噻吩分子和氧分子在Co-BiVO4表面的吸附, 降低了光催化氧化反应概率; 同时随着氧化剂量的增大, 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噻吩从光激发态向基态转移的能量, 并且空气流量过大时, 会破坏激发态的形成, 反而抑制了光催化脱硫反应的进行.
2.6.4 催化剂的寿命与稳定性
将1 mg/L催化剂Co-BiVO4催化剂(pH=7.0), 在空气通入量为150 mL/min, 400 W氙灯光照3 h的条件下连续使用3次, 研究其寿命与稳定性, 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发现, 连续使用3次后, 脱硫率仍在85.5%, 表明此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与稳定性.
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金属Co掺杂BiVO4催化剂, XRD表征表明, 前驱物的pH为7时合成的Co-BiVO4催化剂结晶度较好, 晶型完整, 所含的缺陷较少;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明, Co-BiVO4催化剂吸收边带明显红移, 能隙禁带宽窄于纯BiVO4.
2)光催化脱硫实验表明最佳工艺条件: 催化剂加入量为1.0 mg/L, 空气流量为150 mL/min, 400 W氙灯光照180 min, Co-BiVO4(pH=7.0)对模拟汽油的脱硫率可达到86%.